阅读提示:
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近基层“抓活鱼”。
昨日,藤县县政府门前的花圃广场,比往日热闹许多。梧州日报与梧州零距离网站的编记人员在这里拉起横幅、摆开桌子,与藤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藤县的民众在现场或提出办报建议,或提供报道线索,或反映个人诉求,人们将报料桌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活动结束时,藤县老乡热情地表示,盼望这样的下基层活动可以持续开展下去。

昨日,梧州日报与梧州零距离网站的编记人员来到藤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麦朝枢 摄
“零距离问政基层大走访”作为梧州日报社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活动之一,昨天第一站走进藤县。现场,梧州零距离网站和梧州日报的编记们在藤县县政府门前花圃广场,与藤县的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藤县读者很热情
昨天上午,炎热的天气并没能阻挡藤县读者的热情。活动还没开始,便有很多读者等候在此。
10点30分,记者们刚拉好横幅、摆好桌椅,就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咨询和报料,记者报料席和零距离网站的发帖演示席前更聚集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听说《梧州日报》的记者来藤县接受我们的报料,这种场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很多市民对本报推出的“基层大走访”活动大呼惊喜。
不到半个小时,拥挤的人群已将四张报料桌子围了个水泄不通。
“我想问问退休金和养老保险的问题……”
“今年夏天,我们这里总停电,能帮反映一下吗?”
“现在物价飞涨,辛辛苦苦打工赚的钱还不够供孩子上学。”
……
面对热情的藤县市民,除了现场接受报料的六位记者外,其他担负有采访任务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网站记者也纷纷拿出笔,加入记录报料的队伍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来现场的不少读者都是《梧州日报》、《西江都市报》的老订户。有些没有订报的市民,则会每天来广场的阅报栏看报。“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梧州日报》的报道有权威性,有份量,所以,报社的记者来听民声,我们很欢迎。”退休教师魏振兴感慨道。
报料者大多“有备而来”
此前,本报组织的记者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的活动不是第一次,但是类似的活动下到“三县一市”尚属头一回。来之前,一些记者心中还有一丝忧虑:“万一场面冷清怎么办?”
但是活动开始后,记者心中的疑虑很快一扫而光。因此这里不仅有很多《梧州日报》的忠实读者、零距离网站的铁杆粉丝,就连前来咨询、报料的普通市民,也显得十分“专业”。
“你看,这是我这几年退休后的工资条,我一一复印好带来了。”
“我刚才反映的房屋问题,你看需要哪些材料,我随身带了优盘,可以马上打印出来给你,或者传到你们的邮箱。”
“这是我搜集教师工资政策等依据的剪报。”
记者发现,现场的藤县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有土地问题、房屋宅基地问题、退休后待遇收入问题等。不少群众为了自己反映的情况能得到更好反馈,都纷纷带来了书面材料,以便能更为直观地反映诉求。
花絮
一丝不苟的阅报人
在藤县县政府广场的阅报栏旁边,60多岁的莫永利正在认真地阅读《梧州日报》上有关“梧州两会”的报道,还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笔记本做记录,上面划满了黑笔、红笔,蓝笔圆圈的记号。
见记者不解,老人指着阅报栏里的报纸解释说:“这是我简单摘抄的《政府工作报告》,画线的表示报告的重点,画圆圈表示已经实现的,提醒自己要知足。”莫永利家里没有报纸,所以他每天早上都会出来阅报栏看报,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新闻记录下来。用他的话说就是“多动脑、勤动手”,在他看来,“看《梧州日报》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被问起对办报有何意见建议时,莫永利想了一会儿说:“我建议报纸多登一些对我们基层实用性强的新闻,如“金土地”版,多为农民提供致富的好门路。” 记者 孙雅华
盼望活动持续开展
郭先生来到报料席,向现场的记者反映完情况后,仍意犹未尽地拿起当天的《梧州日报》,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当他翻到第四、五版时,立即兴奋地指着当日通版刊登的《辛亥革命与百年商埠》特刊,连连对编记们说:“这个好,这个我最爱看!”今年63岁的郭先生告诉记者,他平时也有看书、写文章的习惯,最近更是迷上了阅读连续刊登的《辛亥革命与百年商埠》特刊,“文章写得很吸引。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对这类文章特别感兴趣。”
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带着感激的心情,与前来反映情况的藤县群众握手,感谢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而现场的市民也十分乐意地表示,盼望这样的下基层活动可以持续开展下去。“你们什么时候再来?”“你们要经常下来啊!”“我们就想跟你们聊聊,让媒体记者们也听听我们的声音。” 见习记者 韦晓燕
9月14日梧州日报社走转改下基层活动。梧州日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曾强(右一)在认真听取群众反映情况。麦朝枢 摄
9月14日梧州日报社走转改下基层活动。零距离网站工作人员展示网站板块让群众更多地了解信息。麦朝枢 摄
9月14日梧州日报社走转改下基层活动。在活动中报社有关人员认真听取网友反映意见。麦朝枢 摄
9月14日梧州日报社走转改下基层活动。现场报料受到群众欢迎。麦朝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