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首页图片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在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访梧州海关旧址,寻访一段尘封的记忆
在旧建筑里倾听历史的足音

http://www.wzljl.cn    2014-06-16 12:31    作者:记者 高云    来源:西江都市报

    贺院社区里,由于得到相关部门的合理保护,梧州海关旧址的七栋建筑未受危房改造工程的影响,“英国楼”的历史价值、建筑美感以及生活气息得以保留。

    西江都市报记者 高云 文/摄

    在一群现代建筑之间,欧陆建筑风格的梧州海关旧址静静矗立,厚重的历史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幢建筑身上奇妙相融,突显出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别具一格的沧桑感。

    梧州海关旧址(大院里51号、52号、55号、57号、60号、63号),位于西江三路贺院社区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它见证了梧州商贾云集的繁荣与百载商埠的沧桑巨变,是梧州近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

    6月14日是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6月11日,记者到梧州海关旧址寻访遗迹,为读者揭开那一段尘封的历史印记。

    老式建筑承载厚重历史

    梧州海关旧址建于1918年,建筑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为目前广西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海关建筑群。

    当记者探访梧州海关旧址时,贺院社区大院内的危房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装载着黄泥的大车进进出出。然而,忙碌与热闹是属于外面的。

    发现梧州海关旧址的几幢老建筑可以允许进入,记者于是顺着昏暗的过道走进去,旋转而上的木楼梯有着弧形的扶栏,手触之处积尘深厚,脚下的木楼板则发出吱吱声。楼梯旁分布着不少房间,房门或上锁或敞开。尽管眼前仿佛是人去楼空的境况,但记者身处这幢建筑之内,仍能依稀感觉到她当年的优越与奢华。

    今年初,梧州市文物管理处主任李爱民曾组织了梧州海关旧址的文物标志牌竖立工作。关于梧州海关旧址的来龙去脉,他向记者娓娓道来,“百年风雨中,它在寂寞里坚守,守住的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警醒后人要以史为鉴。”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条约》续附议款专条规定,广西梧州府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正式设立海关。首任税务司为英国人阿崎森,税务员由英国人、葡萄牙人担任。辖界自西江梧州口至德庆鸡寇石止。

    据史料记载,1918年,税务司公馆在梧州市西江三路5号选址始建。当时,窗外不断有商船在西江上驶过,一派繁忙景象。而海关大院内则是设施齐全的洋场:监察长、帮办、高级验货员的宿舍,办公楼、俱乐部、进修会等七栋西洋楼房林立其间,还有弹子房、花园、网球场、大草坪等,方圆五公里内均属其管理。

    1950年5月,梧州旧海关撤销,梧州人民政府接管梧州旧海关大楼,先后拨给梧州市人民医院、中共平乐地委、中共梧州地委使用。2004年6月,该大楼被梧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曾是西式建筑风格样板

    65岁的黎军在退休前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原地委大院工作、生活十多年。他认为,从建筑学角度看,梧州海关旧址对梧州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整栋大楼采用西式风格设计,从地层到顶层均为直立楼孔拱洞,内室铺柚木地板,走廊铺花阶砖,门窗均配以黑色柚木,宽敞明亮。”黎军说,这是上世纪30年代欧陆风格建筑的典型特点。

    黎军一边带着记者再次细细走访海关旧址大楼,一边解说自己所挖掘到的建筑细节。“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海关旧址地层被间隔成一个个房间。其实,当年这里都是架空的,不作实际使用。”他说,“这样的建筑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壁炉,这是当时英国人在冬季时取暖之用,也方便他们及时销毁机密文件。”

    “梧州海关旧址是当时梧州口岸受帝国主义控制的见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国人把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引入中国的情况。该建筑为民国时期梧州城市建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西式风格的样板。”据黎军介绍,海关旧址还是梧州第一幢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建筑。

    楼房散发现代生活气息

    由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每审视梧州海关旧址的变迁,专家都赋予其特殊意义:近代中国新旧思想的交锋、中西文化的碰撞、主权的游移到确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里又是一个普通居民的生活空间。

    作为老旧建筑群,梧州海关旧址的七栋建筑外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变,个别楼房的顶层还存在乱搭建现象,楼内格局也有所改变。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侵蚀和各种人为损坏,但是不少居民认为,梧州海关旧址目前的整体状况尚可。

    如今,大院里51号的多数房间已出租用于办公。在这里工作的人,包括阳台上摆放的花草,给这幢特殊的建筑注入了新鲜的生活气息。

    陈曦从事白蚁防治研究工作,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大院里51号的二楼。“搬进来这里办公将近14年了,经历了两次洪水。”陈曦说,这里的建筑坚固,地板楼梯被水泡了两次也没有发胀变形,“楼层高、窗户大,室内空气对流好,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都不需安装空调。”

    大院里55号现为贺州市档案馆的办公处,与大院里51号一样,木楼梯、木地板虽已陈旧,但仍较为完好,斑驳的痕迹让人很容易就陷入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中。

    “我以前在大院里工作,在这幢楼里上上下下十多年。如今退休了,生活轨迹还是绕不开这个老地方。”78岁的关叔说,他每天早上8点半去酒楼喝早茶,然后到档案馆阅报室,拿着放大镜坐在门槛边看报纸,对于这个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他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我永远都不想离开这里”。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by10658714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