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6月,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个市层面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1696.5万元,占年度计划的50%;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326套,占年度计划的61.87%。
上半年,全市城乡新增就业71050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76.40%,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比目标控制数4.5%低0.66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我市“安居乐业”工程基本完成半年计划任务。但细化到具体工作中,不管是“安居”工程还是“乐业”工程,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提升工作质量,才能为更好地完成全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提供保障,让这两个事关民生的保障性工程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满意。
“安居”工程要探索长效机制
今年的12个市层面重点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中,有8个是续建项目,4个新建项目。目前,包括廉租房五、六、七期工程,红岭安置房、公租房以及限价房工程等多个续建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其中有一些已经进入室内外装修,以及道路、排水和绿化施工阶段。
“市委市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非常重视,自治区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人下来检查,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都盯得比较紧,所以我们也不敢马虎。”负责我市廉租房建设项目的梧州市保障住房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廖相华说。虽然在建的几个廉租房项目在第一季度因为一些原因进度较慢,但在多方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下,经过积极赶超,现在基本能按照时间节点和要求推进。
而从全市的情况来看,本年度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已全部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共131个项目。截至6月底,全市实物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326套,已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51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套,分配入住2520套,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不过,我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工作依然压力不小。”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相关要求,年度的保障性新建住房项目要在当年9月底前实现全面开工建设,但项目要办理的前期手续较多,因此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有关人士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我市应逐步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长效机制和措施办法,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畅通并简化相关审批流程,让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快捷和顺利。
问题正在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在总结历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项目业主的指导力度,协同各职能部门,为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开通“绿色通道”,争取能早日开工。
同时,我市还在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质量监督和进度督查。
而针对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在逐步完善措施,探索进一步健全保障住房准入退出机制,确保保障性住房使用上的公平公正。
“乐业”工程需进一步提高质量
“乐业”是“安居”的延伸。今年以来,市人社等部门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到区内外及我市周边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宣传我市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和用工政策,开拓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服务,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及大龄就业困难人群举办专场招聘会,搭建多形式就业平台。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新增城镇就业20409人,其中帮扶大龄就业困难人员(“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529人,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46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641人次。
“乐业”工程的成绩单看起来不错。不过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就业不仅要求在数量上实现更加充分,而且要求在质量上有进一步提高。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如何让不同需求的群体都能加快实现就业、创业才是关键。
经初步统计,今年我市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约12000人,预计回梧报到8000多人。然而,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部分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用工量减少与劳动者要求的待遇、期望值过高这两个方面的不对等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求职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农民工职业技能不高,急需进一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微型企业创业人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相关技能指导等等问题,仍然需要“乐业”工程进一步解决和不断完善。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人社部门会继续完善工作制度,及时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回访、援助服务和推荐就业工作,同时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举办相关现场招聘会,利用“梧州人才网”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提供网络交流平台等等,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有关人士指出,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更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培训等基本情况,据此组织更具针对性的招聘活动;另外,还要继续丰富职业技能培训的形式和内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各类专项技能培训,着重对微型企业创业者开展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培训班与培训模式,帮助创业者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创业促进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