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专题报道 > 微电影频道 > 正文
梧州微电影走进良性发展的春天
时间:2014-08-27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演员们在首届微电影节上获奖开心不已。

    采写:本报记者 罗丽思 摄影:本报记者 麦朝枢

    用光影记录青春,用青春追逐梦想。8月21日晚上,由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梧州日报社承办的“创意微电影·青春中国梦”2014梧州首届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自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46部主题丰富、各具特色的微电影,用鲜明大胆的创意,灵活独特的拍摄手法,给观众和网友带来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掀起一股属于梧州本土文化的“微电影旋风”。

    如今,为期近2个月的微电影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不仅让梧州的一群微电影人及其作品收获了知名度与认同感,热闹过后,他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梧州微电影的发展之路该走向何方,又如何能够走得更远,成为他们不约而同都在思考的问题。

    1 思路广 情感深

    近年来,微电影以其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以及良好且独特的创意,成为网民的影视新选择。而在梧州,微电影也因其独具的“微”特征,在这个具有互动和体验、人人皆可参与的微时代里,受到群众的热烈追捧。2012年,梧州日报社梧州零距离网站开启“微电影年”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土微电影队伍纷纷破茧而出,微电影文化在梧州逐渐起步发展。在梧州日报、西江都市报、梧州零距离网站等主流媒体的引导下,越来越多人愿意参与到这一新兴的艺术载体之中,梧州微电影的内容、质量、框架、规模逐步走在了广西的前沿。

    为推动梧州本土微电影文化发展,今年6月,由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梧州日报社承办的“创意微电影·青春中国梦”2014梧州首届微电影大赛启动,46部微电影报名参评,同台角逐。这些作品中,既有讲述亲情、爱情、友情的温馨感人故事,也有展现梧州特色风土和人文情怀的创意影片。参赛作品数量之多,主题风格之丰富,让此次微电影大赛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更得到央视网广西宽频台的支持,在央视网推出专题对大赛进行推广,微电影成为对外宣传梧州、推广梧州的一个特色窗口。

    “在一个地级市的大赛中,能够有40多部的参赛作品,数量上让我十分惊讶。”担任本次大赛评委之一,中国内地新锐导演黄秋源在点评本届大赛作品时感叹道,本届大赛有不少作品令他印象深刻,“这些作品不仅拍摄质量高,而且创意大胆,技术专业,让我很惊喜,也让我看到梧州乃至广西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到,梧州的微电影人创作思路广,敢于展开想象力,很有勇气。”本次大赛的评委,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毛健对梧州微电影发展势头表示了肯定,他认为,这次参赛作品风格多样,有微纪录片、微故事片,不少作品个性张扬,创作者敢于按自己的理解,拍摄出个性鲜明,不拘一格的作品,这对普及微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很有帮助,带动梧州掀起了一股微电影的文化旋风。

    同时,此次大赛不少作品中所蕴含的“梧州味”,不仅令评委颇为赞赏,也令众多观众津津乐道。本次大赛评委,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红豆今网运营总监,导演唐绍怡评价大赛作品时提到,一些作品如《Felling 梧州》和《老味的记忆》,分别通过普通话和粤语,将本地的风俗人文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别致风韵,有一种六堡茶的回甘味。《我们——Party in the city》这部作品,则是聚焦小城故事,将亲情、青春,甚至是对陌生人的一种关怀,都收入镜头,构筑了这个城市的温度和厚度,令观众有惬意的观影感受。

    “这是梧州人拍梧州的微电影。”毛健评价道,纵观此次大赛作品的主题、风格,不少制作者将血浓于水的家乡情怀隐藏其中,把梧州的历史人文风俗浓缩在一部容量不大的微电影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颇为可贵。“可以看到,一些创作者善于发现捕捉细节,如《老味的记忆》中,创作者给‘梧州火柴’一个特写镜头,这一细节,恰恰挖掘出浓浓的梧州味。微电影创作者们,正是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捕捉以及画面对比,将创作用意传递给观众,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达。”

    2 存困境 寻突破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尽管在此之前,不少影视爱好者也尝试使用手机、DV等器材摄制视频,但直至2010年,“微电影”的概念才正式确定。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势头愈发强劲,2012年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在梧州,一群热衷于影视制作的微电影人,同样也摸索着怎样将梧州的微电影文化发扬光大。此次微电影大赛,对于这群微电影人而言,不仅是展示平台,更被他们看作是梧州微电影发展的助推器。

    然而,时代在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获奖的激动过后,梧州微电影人看到,尽管业界普遍看好梧州未来的微电影市场,但由于微电影市场尚未成熟,不少人对投资拍摄微电影持怀疑态度,投资来源难保证是梧州微电影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此外,剧本的优劣、演员的功力,以及梧州微电影观众的观影反应,都决定着微电影这一文化产品能否在梧州这片土地上生存与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必须经受市场考验,获得可持续发展资源。然而,如今梧州微电影市场还有待开拓,如何吸引商家、整体包装、统筹运营等,成为不少微电影团队考虑的重心。“微电影创作,仅靠爱好与热情,是很难发展的。”域拓文化传播总监何小艺坦言,微电影要进入市场,好作品必不可少,然而,人力、器材、制作经费,每一样都考验着制作团队,“要有质量高的作品,资金的支持相当重要,这就需要寻求微电影与商业化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

    然而,由于微电影属于新兴事物,对于大部分制作团队而言,要发挥其商业价值,难度并不少。“不可否认,微电影具备商业潜质,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团队能接到的宣传业务并不多。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东西,对此兴趣不大。”源映像影视机构监制凌志灏表示,尽管如今普遍认为微电影市场有不俗的发展势头,但眼下梧州各团队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缺乏盈利模式、专业人才、优秀演员、好剧本等问题。

    微电影创作光有优良的拍摄团队还不够,必须要配合优秀的剧本和演员。“我们希望追求的是质优,而不是量多,可是,想要一个好剧本并不容易。”凌志灏表示,如今该团队所出品的微电影,剧本多由团队人员撰写,从构思到完善,有时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剧本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所在,但目前而言,我们仍缺乏优秀的编剧人员以及有特色的演员,一些有热情的演员,在尝试拍摄后都表示太辛苦而放弃了。”

    此外,创作的持久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等都是创作团队需要面对和克服的。纵观如今的梧州微电影制作圈,常可看到编剧、导演、摄影、演员、制片乃至后期制作一人包办的情况,这对于制作团队而言,也是无奈之举。“制作成本与专业人才缺乏的困难,有时并不是用热情与激情就能克服的,相反,这些因素很有可能会导致团队的解散。”天行健影视传媒导演钟健军表示,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个部分,“也许前期的工作有很多人参与,但到了后期制作这一环节却缺乏技术人员,而后期制作往往是体现二次创作的重要环节,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耐力,这就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尤为抢手。”

    3 筑平台 谋发展

    本次微电影大赛的举办,不仅为梧州本土的微电影创作团队架构展示自身的平台,也浓厚了梧州影视文化氛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让梧州微电影发展走进良性发展的春天?

    采访中,不少微电影创作团队均表示,梧州微电影需要更大的平台。而此次微电影大赛的举办,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展示平台相当重要。“微电影领域能够衍生不少相关活动,如此次的微电影大赛,就是宣传微电影最好的方式。”钟健军认为,这些推广展示平台不仅能在短时间、大范围内为微电影赢得关注,微电影制作团队间也能通过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作品竞选来了解各团队间的优缺点,对团队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很有意义。

    同时,一些创作团队也从中看到微电影市场的需求所在,并据此进行适当转型。凌志灏告诉记者,经过前阶段的摸索,他们看到,要打开知名度,提高制作水平,参赛是个不俗的途径。“通过比赛,我们可以收获鼓励与认可,也可以通过竞争比较,来促进自己进步。”他说,以前的作品,由于经验不足,题材、拍摄手法比较生疏,要参赛有一定困难,如今,他们学会有意识地拍摄微电影作品,“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作品能够多参加赛事,在竞争中进步。”

    梧州SR影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陈琪辉则认为,目前,微电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产业链,并逐步发展完善,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但在梧州,这一商业价值还不明显。“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这一商业价值的实现。”陈琪辉说,这次微电影大赛是一个好的开始,政府部门的牵头与扶持,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让更多的市民、企业、单位了解到梧州的微电影制作团队达到了怎样一个水平,是否可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这也有利于团队制作出更多精品。“企业出资、媒体宣传、团队出力,多方互动、相辅相成的形式,可以有助于微电影与商业合作的良性发展,做好微电影大众化的市场,让梧州逐步形成微电影产业链。”

    毛健也从专业角度对梧州微电影发展提出建议。“微电影很灵活,它的‘微’,可以是一个意念、印象、片段的传达,作为一种快捷的享受方式,不宜过长,掌握在十来分钟内,最适合观众的审美,并且要简约地讲故事。”同时,当微电影作品开始涌现时,制作者们应该学会提高影片的质量,而不是流于泛泛,“创作者要修炼讲故事的能力,一个好的剧本,要有张力,也要有冲突矛盾点,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如何把故事讲好,这就取决于学习与积淀。毛健说,充实自身的影视文化与素养,坚持学习创新,进一步把握体裁与剧本的选择,“拍片是磨砺的过程,每拍一部就是给自己上一堂课,希望梧州的微电影人能够坚持创作,期待这里涌现更多的影视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