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首页图片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关怀身边好人 传递正义力量

http://www.wzljl.cn    2015-02-03 11:40    作者:    来源:西江都市报

    雷锋从未远去,好人就在身边。近年来,本报曾经报道过不少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好人,如抬起小汽车救起伤者的十一“罗汉”,如探出阳台紧紧拉住跳楼女子的保安“抓手哥”,七年如一日背同学上学的岑溪女孩陈金兰,以及年年在河西老码头救起落水者的“白头翁”……梧州涌现出了不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典型人物。

    近日,本报编记人员联合梧州市的热心市民、志愿者、医务人员,一起回访和慰问这些让人感动的梧州好人,关注和关怀他们的现状,聆听他们讲述好人的故事,聚焦平凡人身上的道德闪光点。

    “抓手哥”尹建荣——

    千钧一发间 双手救危难

    本报记者 谢韵 实习生 冼杞然

随访的热心市民用自带的相机拍下“抓手哥”真容。本报记者 何鎏/摄

    在危急时刻,他迅速伸出双手,紧紧抓住想跳楼轻生的女子。他,就是在2012年,被梧州网友誉为“最美保安”的“抓手哥”尹建荣。目前,虽然尹建荣已经调到另外一个小区任职,但他“能帮则帮”的精神,却仍在发扬光大。

    从心出发能帮就帮

    1月30日,本报的采编人员以及多位热心市民、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着慰问品,一起来到位于龙骨路的香樟园小区,探望曾在2012年勇救轻生女子的保安尹建荣。

    刚刚走进香樟园小区的物业管理部办公室,一身西装革履的尹建荣立刻上前与大家打招呼。原来,如今的尹建荣已不再是当年的保安班长,而是香樟园小区保安队队长,同时还兼管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虽然尹建荣的着装、工作岗位不同了,但是不变的是他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精神。

    尹建荣告诉记者,当年救下轻生女子后,自己成了保安队甚至小区的“名人”,连湖南卫视的平民英雄栏目组都希望采访他救人的事迹。而小区的居民看到他,都亲切地叫他“抓手哥”,让他着实感到“受宠若惊”。可与外人不同的是,尹建荣的家人对他救人这件事的看法就谨慎得多。“其实我也理解,家人是担心我,毕竟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尹建荣笑道。

    由于工作调动,2013年4月,尹建荣从蓝天港湾小区调动至香樟园小区工作,并担任了保安队队长,负责管理小区里的30多名保安,而他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精神也一直在传递。

    去年夏天,香樟园小区一位老伯在物管部的门前晕倒。尹建荣马上跑出去查看老人的情况。尹建荣说,当时那位老人的症状疑似中风,而且在倒地时把头也撞破了。幸好当时有一位比较懂中医医理的保安在场处理。而那名保安也没有顾虑太多,马上给老人包扎,虽然他满手鲜血可能会让老人家属误会。其实,当时保安只要打个电话给急救中心,就算帮助了老人。

    “我们平常也和其他保安说,对于小区业主,我们能帮则帮。这不仅是职责,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尹建荣说。

    他的“精神”从未退伍

    从小,尹健荣就深受父母“举手之劳,何乐不为”思想的影响。长大后,尹健荣参军当了一名武警。军人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烙在他的心里。即使后来尹健荣退伍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未退伍。“拉手”事件,就是他忠于内心精神的最好诠释。

    现在,尹健荣对刚上小学的儿子也抱有一种期望,希望孩子长大后也做一个有职责、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对于尹建荣如今的热心与当时的“平凡之举”,当天与本报记者同行的热心网友“阿明哥”表示很敬佩。他觉得,在当今社会,一些负面事件影响了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就如扶起跌倒的老人,有人会说要先拍下录像,恐防有诈;面对有人跳桥轻生,有人会考虑,万一自己没有足够能力救起轻生者,自己会不会反被“拖下水”等。尹建荣当时虽是“临危受命”,但他的义无反顾确实值得大家“点赞”。

    听着大家的赞誉,尹建荣笑说:“这只是自己分内之事。相信每个人见到,大家都会伸出救人之手。”

    “阿明哥”认为,尹建荣不顾自身安危的救人之举,在市民的眼中不是平凡小事。它不仅是一次救人的行为,更是在宣扬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同前去慰问的大学生小冼也表示,当今社会正需要这些正能量。“其实我们遇到求助时也有所顾忌,毕竟关于帮助了他人反遭到误会的事情不在少数。”小冼觉得,虽然大家都有乐于助人的心,却大多缺乏助人的勇气。像“拉手哥”这样的好人好事,如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传递,就可以让社会形成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风气。

    “好姐妹”陈金兰——

    七年如一日 当同学“双腿”

    本报记者 万立平

梧州市中医医院医生唐朝华帮助陈金兰(右三)家人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 万立平/摄

    她虽是一名中学生,但却用稚嫩的肩背,七年来坚持背着患有先天性双下肢肌肉萎缩症的同学唐静上下学。她叫陈金兰,如今,她的坚持是否还在继续?在她的精神感召下,情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月1日,本报编记人员、梧州市热心志愿者、梧州市中医院医务人员带着慰问品,来到岑溪中学学生陈金兰家中,看望慰问她的同时,再次倾听她讲述她和同学唐静的故事。

    多年助人聚拢一群好姐妹

    唐静患有先天性双下肢肌肉萎缩症,从小行动不便。到小学四年级时,唐静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完全不能行走。那时,有不少同学嘲笑她,也不与她玩耍,只有身为班长的陈金兰主动走近唐静。陈金兰对她说:“让我来背你吧。”从那以后,陈金兰都背着唐静上下学,在学校里还背她上厕所、背她到教室外玩耍。

    直到2013年5月10日,本报报道陈金兰背同学上学的事迹时,她已经坚持背唐静上学六年。陈金兰曾说:“只要唐静有需要,我都会坚持背下去。”

    “2014年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家庭环境等原因,唐静不再上学了。”如今已是岑溪中学高一学生的陈金兰告诉记者,尽管如此,每到放假回家,她都会到唐静家中,陪她聊天,背她到外面逛街、晒太阳……

    陈金兰说,当初她决定背唐静上下学,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是很平常的事。而最让她开心的是,现在,关心唐静的同学、朋友变多了。

    欧锦敏是陈金兰与唐静共同的初中同学,第一次看到陈金兰背唐静上学时,她与其他同学一样觉得好奇。时间久了,她被打动了,看到陈金兰背着唐静上厕所或外出玩耍时,都会主动上前帮助。唐静不上学后,欧锦敏在假期也会与陈金兰一起去看望她、帮助她。“现在我与唐静、陈金兰成了好朋友。” 欧锦敏笑着说,“做的事虽然简单,但我很快乐,大家也觉得暖融融的。”

    现在,每到周末和假期,唐静家中就围满了小学或初中同学,他们一起聊天,告诉她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一起上网,了解外面世界的大小事;一起帮助唐静外出游玩……

    众人帮扶助她坚定信念

    2014年,由于坚持七年背同学上学,陈金兰被评为广西乡村好青年。

    陈金兰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与周围众人的帮助密不可分。在诚谏中学读初中时,班上的不少同学都主动帮助唐静。如今,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都会到唐静家中看望她,高中班里同学得知她背同学上学的事迹后,也表示要尽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陈金兰还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尽心帮助同学的同时,她在家总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回访当天,当梧州市中医医院医务人员帮陈金兰的爷爷和奶奶检查身体时,她则在旁边细心帮两老披好外套,以免他们受凉。

    陈金兰妹妹陈海燕如今在诚谏中学读初一,陈海燕现任班主任也是陈金兰的初中班主任。陈海燕告诉记者,姐姐背同学上学的事迹让很多同学感动,班主任和学校老师也经常以此鼓励大家,呼吁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亲相爱。“我会向姐姐学习,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陈海燕说。

    参与回访陈金兰的热心市民黄振华是梧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坚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六年多。了解陈金兰的事迹后,他表示,偶尔帮人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帮人,陈金兰的事迹让他看到了坚持做好事的意义。

    “正是大家的鼓舞,才让我的‘援手’未曾中断,今后我也会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陈金兰说。

    “白头翁”杨森——

    义举感四邻 呼吁警人心

    本报记者 陈素雅 实习生 秦玉清

爱心访问小组为杨森送上米、油等慰问品,并送上节日的祝福。 本报记者 蒙绍松摄

    自2010年开始,62岁的梧州退休老人杨森就多次在老码头冬泳基地(西堤路原松脂厂码头)勇救落水儿童、青年、夫妇,人数多达五人,被附近的居民尊称为“白头翁”。他的义举令人佩服,而他呼吁人们谨慎涉足危险水域的话语同样令人警醒。

    听好人讲述救人故事

    1月30日,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医务人员、本报记者等一行人,带着众多读者的慰问到达“白头翁”杨森的家中。在他整洁的家中,大家能感受到准备过年的氛围。杨森表示,由于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老两口在空余时间就找些兴趣爱好,好让自己老有所乐。杨森自己喜欢冬泳,爱人刘阿姨则喜欢到公园打太极。当天,看见到志愿者们上门探望,两人连忙端出热茶、水果招待大家。

    “其实我没做什么,却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关心我,我真的很感激。”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杨森热烈欢迎志愿者们的到来。

    对于大家的褒奖,老杨很谦逊。他说,自己当了十多年兵,1982年转业回梧州当了一名汽修工人。2008年退休后,他迷上了游泳,连泳姿都是自学的,实在算不上专业人士。此外,杨森在向志愿者们讲述救人往事之余,希望通过媒体,再次呼吁市民不要轻易到危险水域游泳。

    “像老杨那样看到有人遇险,就第一时间下水救人的精神就是梧州精神。”“救人也是需要技术的,像老杨那样每次都能把人救上来,非常难得,应该多表扬。”“经过老杨他们呼吁,去年暑假到老码头野游的小孩起码少了一半,溺水事故也减少了很多。”虽然距离杨森的救人事件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获悉记者等人再次过来慰问、采访“白头翁”,曾经见证了此事的邻居再次对此进行热议。

    希望各界关爱身边好人

    西江水流偏急,水位偏高,如果不是经常来此游泳的人,不会知道老码头冬泳基地附近的水泥斜坡宽度不过四米,而斜坡旁就是落差超过三米的黄泥滩涂。因为年年都有学生在这里遇溺,遇难学生的同学带泪写下的挽文还印在沿途的河堤石墙上,但是私自下河游泳的学生却络绎不绝:2012年,就在老杨救起学生的次日,又有人在这里溺水身亡。

    “我2010年救了一对夫妇,2012年救了一个小孩,2014年又救了一对外来务工青年。他们是得救了,但是难保什么时候又有人溺水,万一我们都不在现场,谁来救人?”虽然夏天过去了,老杨依然忧心不已。老杨还说,自其中一次救人之后,肌肉紧张过了头,现在游泳都不能尽全力了。

    “不只是这样,他以前喝酒抽烟几十年,这几年还一直咳嗽,身体已经差了很多。我和家人亲友都提醒他救人归救人,但是一定要量力而为。”老杨的爱人刘阿姨在一旁表示,获悉志愿者中还有来自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医生护士,两老感到十分高兴。

    而携带着血压计、听诊器及随身药品的医务志愿者随即为两老做了简单的身体检查,并提供专业的保健建议。医生杨福杰表示,两位老人的血压血糖等均属正常,但可能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从而造成神经压迫,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杨福杰建议,社会各界应当从各个方面关爱这些曾帮助过他人的好人,而曾经得到帮助的人,即便身在远方,也可以从身边的好事做起,回报社会。

    梧州市著名志愿者,市级道德模范李国楹在仔细倾听了杨森多次救人的事迹后由衷地赞叹。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地去帮助、带动更多的人做好事。同时,只有社会各界多关心身边的好人,媒体更多地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他们在工作上、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才能鼓励更多的平凡人积极地去做好事。

    “抬车哥”许文雄——

    危急搭把手 托起小生命

    本报记者 杨珊 实习生 陆丽华 李旻华

    1月30日上午,梧州市苍梧县武装部门前,一群由医生、义工、大学生等群体组成的队伍悄悄聚集。他们,都在等待着今天的“主角”——曾经因抬车救人感动众人的许文雄。不久,一名身着制服的中年男子迈着沉稳的脚步向大家走来。“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没想到你们还记着。”看到“庞大”的来访队伍,许文雄有些惊讶,也有些不好意思。

    “救人时根本来不及多想”

    眼前这名被市民称赞为“抬车哥”的许文雄,是苍梧县武装部的一名普通司机。当天发生的一切,留在许文雄记忆里的,仅仅是在生日那天做了一件好事,很有意义。

    时间回到2013年12月1日。当时,许文雄正驾车途经梧州市龙圩区政贤路口。此时,正行驶在许文雄前方的一辆SUV车与一辆搭载了两个小女孩的摩托车发生了碰撞,摩托车上一个12岁的小女孩被压在SUV车的车轮底下,命悬一线。目睹这一切的许文雄立刻下车,一边大声呼吁路人前来帮忙,一边查看小女孩的情况。在随后的30秒内,11个素不相识的路人聚集在一起,抬起了一吨多重的SUV车,将小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尽管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但许文雄并没有向家人和同事透露只言片语。“我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就没有说出来,更没想到过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响。”许文雄说,平时开车久了,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报。

    “许文雄在救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都可以看出他有着良好的应急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蒋文文赞许道。

    做好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许文雄坦言,在接到《西江都市报》记者说要求回访的电话时,他感到很意外:“平时都是能帮就帮,也没想过要张扬。”在“抬车”这件事上,热心朴实的许文雄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不仅仅体现在做一件好事或是几件好事上,而是在于我们把做好事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许文雄说,对于《西江都市报》的“身边好人”回访,他曾经想过拒绝。“但是转念又想,如果这件事能够促使社会涌现更多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那么就是值得的。”

    其实,许文雄多年前也被他人的义举所感动过。“那时候,我还是一名汽车修理工。”许文雄回忆,有一天晚上,他和师傅两人工作到深夜才出去吃饭。在一个夜宵摊子边,他们看见一个女青年一直走来走去,还流露出悲伤的表情。“我的师傅坐不住了,他买了一份食物递给这个女青年,还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最后还给了她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就是这一件小事,让许文雄记忆尤深。“所以,我谢谢你们的到来,可以让社会的正能量通过媒体的力量传播出去,引起更大的反响,让社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

    当天,回访队伍还向许文雄送上了一份慰问品。面对众人的祝福与心意,许文雄笑言:“我不急需这些物品,如果可以,请把它们送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在得知梧州日报社正在通过“爱心直通车”活动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后,许文雄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媒体就应该担当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回访结束后,梧州义工群的群友梁燕有感而发:“我们平日里做的好事,都是事先安排的,但许文雄遇到的事情,是完全无法预料的。面对这么紧急的情况,他不假思索就挺身而出,这更能体现出他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积极参加各种献爱心活动,今天一行,令我受益匪浅。”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蒋文文表示。

 

    ●采访手记

    好人应得到更多关爱

    微小爱心,点滴成河,行善之功,改变社会。在我们对那些曾经报道过的好人进行回访时,不难发现,他们也是平常人,也需帮助和关爱。他们在从事爱心行为的同时,在所需经费、财力、精力和社会认同上面临的尴尬也日益凸显。好人,也亟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近年来,随着市民公益意识的提高,梧州市志愿者、义工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敬老、环保、助残、助教、扶贫……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普通的人们团结起来,以自己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服务社会。“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要看它有多少志愿者。”这些或奋不顾身帮助他人的勇者,或数年如一日坚持扶贫济困的好人,他们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但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好人的要求过高,甚至要求做一个好人就应该无偿无私地奉献,而在宣传报道中也更倾向于象征意义上的褒奖。只是,如果社会对这些好人好事只有要求而无关爱,让好人们只有付出而无“好报”,这样无疑会让平凡人对做“好人”持保留态度。

    在春秋时期,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出台一个政策:有人将鲁国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孔子的学生颜回在齐国赎回很多奴隶,而他既不去报销赎金也不领赏。虽然赢得了称赞,但是孔子却批评他。孔子认为,颜回是富有阶层,有钱赎回奴隶并且不要酬劳。但是大部分鲁国人不那么富有,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那么人们会拿他与颜回作比较,从而瞧不起这些领赏的人,使赎人的人蒙受委屈,但是如果不报销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如果做好事就等于吃亏,谁还做好事?好人就应该有好报。颜回醒悟,马上去报销领赏。

    善良的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把生命根植于社会肥沃的土壤,汲取关爱的养分和阳光。只有关心好人面临的问题,让好人获得善举的回报,才可使“野百合”般的好人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从而蓬勃生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渴望建立起充满正能量的平台,让更多志愿者伸出手来,从细节入手,给予这些平凡的身边好人更多的关爱,让善良的种子发芽抽枝,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献爱心的行列。如此,未来的城市将会更加温暖、更加美丽和谐。(陈素雅)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wzkb106580009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