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首页图片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捐助者与受助者从未见过面,彼此只是以书信交流,但是这份持续多年的爱心,却让梧州一批批贫困学子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他们也因此一直对捐助者心怀感恩
一位香港阿姨的爱心故事

http://www.wzljl.cn    2015-05-07 15:55    作者:记者 高云    来源:西江都市报

这些即将寄出的感谢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受助学生们对香港爱心人士李凤卿真挚的感恩之情。

    西江都市报记者 高云 文/摄

    “社会的浪潮已经让我改变不少,但我的内心一直告诉自己,要始终保持善良、诚实、正直的为人处世底线,勿忘初心!”小君事隔五年后再执笔寄信给“李阿姨”,附上一套南宁市的明信片,请她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看看。

    在梧州市慈善事业会的办公室里,还有十封感谢信即将一并寄出。学生们在信中所提到的“李阿姨”,是一名来自香港的爱心人士李凤卿,22年来她默默地为梧州的公益事业做着贡献。

    受助学生们用书信表达感恩

    李凤卿从未到过梧州,也未曾与受助对象见面,受助学生习惯了在信纸上敞开心扉。“感谢”、“要和您一样”、“想亲眼见到您”是孩子们最常用的词句。小吴是李凤卿当前所资助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在信中反复说到,“我一定会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汇报您对我们家的帮助。”

    学生小李走上工作岗位,李凤卿的资助也暂停了,但给她写信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妈妈总是不知不觉就提到阿姨您,提醒我要记住您对我们的帮助,也希望您能像走亲戚一样来我们这边看看。”

    医生小张喜欢与李凤卿分享工作、生活的点滴,更希望可以早点找到另一半,利用这个机会接李凤卿到湛江住一段时间,然后在自己婚礼上,他和妻子向李凤卿敬一杯茶,说两句心里话,让晚辈得到一个孝敬的机会。显然,在小张心目中,李凤卿已经成为了他的家人和长辈。

    爱心故事

    源于1994年梧州洪灾

    梧州市慈善事业会义工梁夏是李凤卿在梧州开展公益事业的联系人,也从来没和她见过面,八年多来,两人只是通过电话互相往来。

    “李阿姨说:‘又到时间派钱了,你帮我看看有哪些孩子需要帮助的。’”梁夏说,李凤卿最近的一笔助学捐款是在2014年8月汇过来的,电话的那边,她的声音依然爽朗,“港式幽默”的言谈透露出慷慨与乐观。

    原来,“李阿姨的爱心故事”开端于1994年梧州遭遇洪水后的灾情援助。当年6月,梧州遭受特大洪灾,市政协通过传真等方式发出《告海内外朋友书》,向海内外知名人士和港澳同胞通告灾情,争取援助。李凤卿在这个时候开始在梧州捐资救灾。“还想再帮助更多的梧州人。”经由梧州市慈善事业会联系协调,李凤卿进一步在梧州捐资助学、救灾。梁夏说,在防洪堤建成以前,梧州的灾情频发,李凤卿还联络到一些爱心企业与热心人士,单笔捐赠资金数目最高曾达30多万元。

    “老人今年80多岁了,她的退休金不是很多,但每年都会捐赠两万元左右。”梁夏每年收到老人的款项后,会找到一些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核对后再逐一寄给受助学生。而受助学生也会写一封书信给李凤卿以表感谢。献一次爱心容易,但让这份爱心坚持22年并不容易。正是有了李凤卿的热心,梧州市慈善事业会的严谨,使得这首爱心之歌谱写了22年。

    爱的力量改变学子命运

    许许多多的学子,在李凤卿的资助下,克服生活困难,努力完成学业,顺利走出社会自食其力。学生小杨克服了家庭的困难,用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考入了理想中的学校。小杨从2012年开始接受李凤卿的资助,前往山西入读大学前又收到750元,路费的压力得到缓解,对未知的生活多了一分憧憬。“我更多的是平静与思索,例如将怎么适应全新的环境,怎样对待大学四年的学习与成长。”小杨在信中写道。

    家庭负担减轻,高中生小唐变得活泼了。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小唐,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但自从小唐母亲被检查出身患癌症,几乎压垮了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市慈善事业会了解到小唐的情况,送去了来自李凤卿的资助,帮助这对母女逐渐走出阴霾。过去,小唐内向腼腆,说话总低着头,现在小唐寄来的书信中,话语明显变多了。小唐感恩地说:“高三没有传言中那么累,但也并不轻松,正因为有了李阿姨的资助,我才能放下包袱,专心读书。”

    世界在变,故事在变,但受助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李阿姨”的感恩始终不变。正如小唐在信中提到:“您是我的榜样,将来我有能力,也要像您一样,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 相关链接

    梧州市慈善事业会于1994年8月成立,二十多年来,慈善事业会充分利用联系面广、朋友众多的优势,广泛与国内外及港澳地区的社团、各界人士联系,募集了不少的资金、物品,为梧州救灾、扶贫、帮困、助学、修桥、铺路,以及支援贫困地区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wzkb106580009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