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杨苑君 通讯员 覃映霞 蒋亚平
深冬的早晨,寒气逼人。12月14日,万秀区角嘴街道珠山社区的党员义工与“双报到”单位市扶贫办、市电业局、万秀区教育局的党员依然象往常一样,来到珠山公园开展护园行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八小时履职在单位,八小时奉献在社区。”在现场参加护园行动的万秀区教育局纪检办主任叶洁莹对记者说。
这是万秀区结合城区实际,开展“千个支部万名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的一个缩影。该区针对“责任落实难、服务开展难、长效持久难”等实际问题,着重在创新党建联席合作制度上下功夫,把走进社区的各个党组织凝成一个整体,形成“居民有需求、党员有行动,群众有困难、党员有帮助”的良好格局。
团队承责实报到出实效
开展“双报到”活动,首先得实报到。万秀区结合运行的十个承责团队的工作模式,组织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承责团队牵头街道所辖的社区党组织开展“双报到”活动,带着感情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坚决摒弃“走形式、一阵风”。
上不上心看真不真心,为群众暖心,群众也会与你交心。大东社区石鼓路居民欧小玲就对大东社区及其“双报到”结对单位竖起大拇指:“刚开始我们搬来时这里很脏,现在党员们修好了排水渠,把我们多年的烦心事解决了。”
大东社区石鼓路354-2号居民楼下的排水渠堵塞,屡次整治总是治标不治本,成为社区居民频频反映的老大难问题。今年10月,社区召开民情恳谈会,大东社区与结对单位市委办共同研究,很快与市政局对接上,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目前,万秀辖区156个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共1200多名在职党员均已到41个城市社区报到,全区28名处级领导也相应到挂点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该区“双报到”党员共认领社区项目2002个,公开承诺完成志愿服务项目1522项。
跨省联动深化党建先行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野岭,真是想不到,现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76岁老党员骆信贤站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南山观景台,看着眼前大气磅礴的施工景象,发出由衷的感慨。近日,万秀区角嘴街道塘源社区联合“双报到”单位组织社区30多名老党员、老同志走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市建设发展带来的巨变。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江南片区、江北片区坐落在万秀区辖区范围。塘源社区与“双报到”单位组成社区联合党委,积极配合特别试验区党工委在省界建立跨省区域联合党支部,主动谋求与广东交界地社区建立粤桂社区党建工作联动机制,使社区居民在两广深化合作中得到实惠。
塘源社区结合“双报到”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塘源社区“服务粤桂、连心居民”党建品牌,采取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把在职党员编入五个网格开展服务工作。如市国土资源局、万秀区园区办在职党员在用地指标、报建报批手续上给予企业大力帮助,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在服务居民就业方面,“双报到”单位合力帮助社区居民找工作,通过搭建社区居民和试验区企业的供需桥梁,帮助60多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创新载体品牌示范带动
“双报到”的实效,在于让党员融入社区有作为,让群众真正在活动中受益。万秀区找准群众需求,通过不断创新载体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双报到”活动有效开展。
为了让困难居民群众过个“暖冬”,蓝天社区与共建单位共同举行“冬日送温暖”活动。西堤二路30号地中海小区的七旬老人陈启明一人独居,患病的他平时就靠儿媳和邻居们照顾。冬天天寒地冻,陈启明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御寒的物品。在活动中,社区和结对单位得知了老人的微心愿,把一床御寒毛毯送到陈老伯手上。
云龙社区组建了共驻共建单位党建工作联席会,桂北社区打造出“机关服务基层、党员服务群众”的爱心驿站,蓝天社区“楼宇党建连万家”服务居民,宝石社区“宝石级”服务为民解忧,富安社区“三带三对接”打造文化社区、友善社区,枣冲社区“共驻共建搭平台、托起美丽‘夕阳红’”……万秀区打造出六个“双报到”活动示范社区。该区结合“双报到”活动开展征集、认领社区发展“金点子”和居民群众“微心愿”活动以来,党员共认领2312个“金点子”或“微心愿”,为社区建设和居民群众筹集帮扶资金达185.6万元,受益群众多达2200余人。
“‘双报到’活动是党员践行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的有效载体,是服务群众的良好形式,是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万秀区区委书记黄恩说。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改变了社区面貌,更使得社区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城区党员干部都真切地感受到,‘双报到’提供了服务联系群众的平台,在服务中增强了宗旨意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黄恩总结道。“双报到”活动开展以来,该区为群众办了一批好事实事,开展主题服务活动1522场次、组团式服务125场次,帮助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3768个,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共计1250万元,以良好的作风和实绩赢得了群众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