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骑车到家的3天一定会令我终身难忘,一路上既有汗水,又有辛酸,但更多的是一次次爬坡后的喜悦,一次次遇到秀美景色后的欣喜若狂,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近日,腼腆瘦弱的大学生林振东谈起从1月12日到14日从桂林骑自行车回到岑溪的经历,话里仍是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与喜悦。
1月12日,林振东出发前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留影。(林振东 供图)
爱上骑行 筹寒假回家之旅
“我钟情大自然,就是想骑车走一走,看一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现年24岁的林振东是岑溪市波塘镇蛟塘村人,目前就读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林振东说,2014年,他的朋友换车,于是便将那辆旧自行车送给了他当礼物。从此,他便有了和伙伴们一起骑车去游玩的机会,每逢假日,他就会约上三两好友去桂林周边骑行,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骑行。并且,他掌握了补胎手艺以及各种修车技术。
一年后,林振东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配置较高的捷安特山地车,让自己骑行之路再迈出新的一步。
其实,林振东从爱上了骑行开始,心里就埋下了放假骑车回家的愿望,“当时的学业比较繁重,也没遇上对的时间,所以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直到去年,林振东因为正读大三,学业相对轻松了点,而骑车回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今年9月份将上大四了,总觉得应该给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留下点值得深刻记忆的东西,否则,今后可能就没机会了。”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今年寒假无论如何都要圆骑自行车回家的梦想。
“对于从没有长距离骑行经验的我来说,一次要骑行340多公里,确实是个挑战。”毕竟是第一次骑行这么远,因此,临近寒假,林振东除了应对考试,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骑行回家的准备工作上,每天忙得团团转,不是设计骑行线路、上网查地图,就是制订在路上可能出现突发情况的解决方案等。
林振东计划寒假骑车回家的消息在朋友圈传开了,一时间成为同学们议论的焦点,面对同学褒贬不一的议论,林振东只是一笑了之,“选择了就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林振东的骑车回家梦想。在放假前一天的1月7日,突然下起了大雨,而且据天气预报未来几天还会下雨,“怎么办了?难道自己的骑行回家之梦要化为泡影了?”他反复地问自己。经过认真思考、权衡之后,林振东毅然决定,把行李和自行车寄放在理工朋友宿舍,晚上则自己一个人住宾馆。
林振东在桂林滞留4天后,天终于放晴了,“那天我高兴得蹦了起来,激动的眼泪也差点流了出来!”
成功骑行 让青春没有遗憾
一辆自行车、一个背包、一个驮包,一身简单装束,1月12日,林振东一大早起床吃完早餐,在校门口用手机自拍了张照片后,便开始一个人踏上了回家之路。
林振东说,出发前就设计好了骑行方案,计划每天骑行100多公里,在早上8点左右出发,中途如果渴了就吃点矿泉水,饿了就吃点随身带的面包、饼干等干粮,继续前行。
第一天,因国道321桂林至阳朔段修路,路面坑坑洼洼,过往的车子也多,为安全起见,林振东骑得小心谨慎,中午11点半才进入风景如画的阳朔。“骑行在十里画廊专有的自行车道上,看着如画般的风景,那感觉就是倍儿爽。”林振东表回忆说,第一天体力相当好,一边骑车,一边欣赏风景,惬意极了。
林振东在荔浦遇上一名中年骑友,交谈中得知,他是半年前从北京沿着海边城市一路南下,刚环骑完海南岛正向桂林进发。“当时看到这名大叔在这个年纪,还做着很多人不敢去做甚至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敢去挑战自我、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吗?”
下午五点,林振东顺利入住蒙山县城的宾馆,为赶在天黑前一睹蒙山县城风貌,洗完澡便匆匆出门,参观了太平天国遗址等景区。
第二天,林振东在骑行的路上遇到很多人,所经之处,引得路人一片欢呼。
“路上遇到最多的是孩子们打招呼,有时在爬坡累得气喘吁吁时,忽然转角处出现一骑友对我说‘加油!’”林振东说,至今那些令人自豪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
第三天,林振东踏上回家之旅的最后一程:藤县濛江至岑溪。
“前两天一路很顺畅,可这一程没想象中的轻松,骑得非常艰难。”路上,雨突然下了起来,还没等林振东穿上雨衣裤子,身子便已湿半截,他的手套湿了干、干了湿,湿漉漉的鞋子上沾满车轮飞溅上来的泥巴,但他还是继续往前骑行。
“最具挑战的要数绿云坡,是那天走得最辛苦的一个。”林振东说,当时骑行一天已非常疲惫,加上又冷又饿,看似不长的坡,他却爬得很艰难,“当爬到山顶时,天已经全黑了,伴随着我的只有越来越大的呼吸声,曾几次想停下来休息的念头,都被我咬咬牙,默默告诉自己要再坚持一下!”
林振东经过艰苦骑行,终于上到了坡顶,“下坡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在路灯的照射下,我不知从何来的力量,一股劲往岑溪市区狂奔而去。”晚上七点,他终于顺利到达岑溪。
“以前经常听说‘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这句话,这次骑行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句话,我要趁着年轻要敢闯敢做,以后回忆青春才没有遗憾。”林振东说,这不一样的回家之旅将会成为他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吴家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