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  正文
     
记忆中的梧州趣事
2016-09-19 16:46   梧州日报   李献全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各地都有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奇闻、趣事。例如济南,“泉水街中喷”成了济南有特色的奇景;又如云南人戴的竹编帽,好像锅盖一样,被外地人称为“锅盖当帽戴”,成了云南十八怪之一。我们梧州也有很多趣事,现在只列举几件记忆中有地方特色的事,以飨读者。

艇仔街中行

梧州地处西江、桂江交汇处,经常受洪水侵袭,在未筑防洪堤前,几乎年年都水浸街,每当这个时候,梧州就由山城变成水城,从桂林路到九坊路、五坊路、中山路、大东上下路等的街道都被洪水浸了,街道两旁的商铺和住宅都受浸了,地势低的还浸到二楼,这时市民出入、往来主要靠小木船来接送。梧州人习惯把小木船称为艇仔,为了方便搭艇,街道两旁的楼房都在当街的窗口处绑有一把长竹椅,以方便上落,把窗口当作门口,方便出入。无论白天或夜晚都有很多艇仔穿梭在街巷之间。所以,在洪水期间,艇仔穿街入巷成了梧州有特色的一景。

木屐大合奏

由于梧州以水为邻,经常与水打交道,所以梧州人养成了喜欢穿木板鞋的习惯,梧州人把木板鞋称为木屐,因为木屐穿起来既凉爽又不藏水,可以避免脚趾生“香港脚”(俗称沙虫脚),所以这个习惯一直沿袭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很盛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年代,每人至少有一对木屐。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出行都穿着木屐,一年四季木屐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那时候生活比较简单,一般家庭里还没有风扇、电视、手机等,在家里没有什么活动,大家都喜欢穿着木屐,拿着大葵扇出去行街,既是散步又是乘凉,满街听到的都是“踢哒、踢哒”的木屐声,像是大乐团在演奏乐曲一样。小朋友们还在木屐下面钉上一片铁皮,使走起来声音更响,还能擦出火花,以此来取乐。

“炖冬瓜盅”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市民基本上都住在河东老城区,住得比较拥挤,而且屋内基本上还未建有厕所,街上的公厕也很少,如果早上要如厕还要排队,特别是晚上要如厕很不方便,所以各家各户都备有1至2个痰盂以备如厕之用,每个痰盂都用铁线搞个挽手,以方便提拿,还有一个木盖盖住,防止臭气溢出。每天早上天刚亮的时候,郊区的菜农都会挑着一担屎桶穿街入巷叫喊,市民听到喊声,纷纷提着痰盂出来倒粪便。后来有了肥管处后,肥管处的工人也是每天早上推着手推车,上面有一个大木桶给市民倒粪便。大家都把这种车戏称为“滴屎车”,也习惯地把倒痰盂粪便戏称为“炖冬瓜盅”。

田螺闹夜市

吃田螺是梧州人的传统习惯,即使是现在每到八月十五都喜欢吃田螺,平时在酒家炒田螺还是一款名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田螺是梧州夜市的主角,热闹非凡,每到晚上从龙母庙到下关,都可以闻到炒田螺的香味,特别是在南中市场一带的街巷,摆满了卖田螺的摊档,每个档口一个炭炉上面放着一镬煮好的田螺,摆几张矮台凳,一盏小煤油灯就是一个档口,摊档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成行成市,远看灯光星星点点,人头涌涌地围坐在旁边,场面非常热闹,不少年轻人都喜欢去这些田螺摊档,一面啜着田螺,一面谈情说爱,别有一番滋味。晚上去吃田螺成了一种时尚,田螺夜市也成了梧州当时很有特色的一景。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生活中的趣事,有些已淡出了现代生活的圈子,有些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水浸街已成了历史;木屐也被塑料、泡沫拖鞋、皮鞋和各种运动鞋所代替,再也听不到木屐声了;“炖冬瓜盅”的口头语也在日常生活中再也听不到了;只有田螺还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李献全)

编辑:梁丹朝 许愿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河西防洪堤景观修建挡墙
昨日全市防空警报试鸣 开展人员疏散隐蔽演练
梧州市十二届运动会今日上午隆重开幕
快乐娃娃足球嘉年华活动
跟着牙医学护牙
“接力”入伍共圆参军梦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