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杨麦 赵洋 龙天传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当《“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进入尾声的时候,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份宝贵的史料,更多的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动。在亲历者的诉说下,我们略窥到“茶船古道”的兴衰,更见证着一位位老茶人的执著,执著于用他们的经历,指引我们在寻找的路上不断前行。
万事开头难。当初,我们正为报道的开篇发愁时,六堡茶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挺身而出”,因为他土生土长于六堡镇,对当地的历史尤其是和六堡茶有关的人和事都甚为熟悉。很快,他便为我们引荐了多名有着多年运茶经历的老船夫。
有时候,当讲述到关键环节,船夫们浓厚的乡音使得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此时,陈伯昌又不厌其烦地当起翻译,细细地解释每句方言背后的含义,甚至冒着太阳,领着我们跋山涉水实地探寻古道痕迹。“我研究文化,你们做报道,但都要讲究真实,所以我和你们一样较劲。”沿途中,陈伯昌反复说着这句话。
顺着六堡河,我们追踪至梨埠镇和木双镇。昔日,六堡镇所有运茶的木船都会在这里换大船。然而,这两个都是苍梧县内规模较大的镇,茫茫人海中怎么联系上当年的老船工?此时,刚到任不久的梨埠镇副镇长李金夏详细了解我们的需求后,介绍我们认识了梨埠社区支书聂碧梧。
原来,当地大多数的老船工都现居住在梨埠社区内。最后,我们在聂碧梧的帮助下只花了一个下午便顺利采访到五名老船工。另外,木双镇党委书记梁天生,也为我们在木双社区寻找到多名曾在木双水运社工作的船员。
人难找,路也不易走。今年5月上旬,为深入了解六堡茶区——塘平村黑石自然村当年运茶盛况,我们特意拜访当地一名曾任生产队老队长陈式才。但由于地势偏远,且山路崎岖,连手机信号也是时有时无,我们一时找不到北。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在当天午休时分拨通塘平村党支部书记石敏生的手机。起初,我们只想在电话里咨询大概路线,没想到对方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在村委会门口等候,并亲自带我们前往目的地……“只要这个报道能够引起外界对我们这个边远山村的更多关注,我再辛苦也无所谓。”路途中,石敏生笑着向我们袒露心迹。
狮寨镇大昌村和永生村是该镇较为偏远的两个村,可偏偏它们是本次报道不可或缺的一个采访点。尽管这个村之间的直径距离仅有3公里,但由于它们分别坐落在两座不同的大山上,连通它们的是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因此,从其中一村到另一村,单程车程都要一个多小时。事后我们才知道,为我们此行引路的狮寨镇党政办主任莫文杰,仅当天下午手机就有十多个未接来电,而当晚他还要加班完成白天的工作。
类似这样的热心人,在整个报道的采访中还有很多,即使再多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惟愿《“茶船古道”寻迹》系列报道,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了解“茶船古道”。这对于每一位帮助、关心、支持过我们采访的热心人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