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讯(记者 黄占玲/文 何学俏/图)近日,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位于南宁市郊区的那北咀贝丘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据了解,该遗址的发掘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共发现20多处人类墓葬,遗骸约为40多具,综合所发掘的物体、物品特征,可以推测遗址的年代约在6000-10000年前,属于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在遗址现场,还留存有大量的螺壳。据专家介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以螺肉为食物,大部分螺壳的尾部都已被敲碎,以方便他们进食,也可以此证明南宁人喜爱的“撩螺”古已有之。
9月30日上午,当记者来到现场时,发现考古人员正在现场进行发掘工作,该遗址的地面布满了螺壳。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介绍,该地之所以布满了螺壳,是因为当时人们已经把螺肉、鱼肉作为生活主食,且遗址靠近江边,更利于他们捕食各类鱼虾,在所发掘的物品中,还有一半个手掌大小的石铲,记者观察发现,该石铲边缘部分较为锋锐。覃芳介绍称,该石铲边缘部位之所以锋锐,是因为该器具是用于割取鱼肉等肉品,以方便人进食。
发掘出的小石斧
此次发掘,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和自然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等。此外,在所发掘的墓葬中,大多数采用了屈肢葬,该种葬法是将骸骨呈仰身或侧身,膝盖蜷至胸口,手臂也折叠放在胸前。另有两三处肢解葬,即将遗骸肢体肢解成几块,而其中一具,遗骸的手脚除了被切断之外,其身体也被切成四段,并被摆放成屈肢葬的样子。对此,考古专家认为,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初步了解了人体解剖结构。这种先肢解后葬的习惯,反映了古人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水平。这些墓葬对研究史前时期人类的宗教思想意识和生产生活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所发掘的遗骸中,一具遗骸的头部保存得相当完整,但嘴巴张大,表情看似十分痛苦。据覃芳介绍,该具遗骸的形态在广西很少见,人死亡后,大多牙关紧闭,发掘出来的骨头也是正常的闭合状态,那么该具遗骸为什么会有如此表情?覃芳推测称,这副头骨的主人很有可能被溺死或者烧死,才导致其嘴巴张大,表情惊恐。
目前,该遗址的发掘已经进入收尾工作,考古人员将对现场的墓葬进行拍照留存,同时将遗骸、物品等全部移回考古所进行研究,该遗址的考古工作结束后,将不再进行原地保护,而是纳入正在开发的邕宁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再开发。
发掘出的遗骸
新闻背景
广西贝丘遗址密集
贝丘遗址,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用贝壳堆积成丘的遗址。它是古代人类生活遗址的一种,以包含人类食余抛弃的大量贝壳为特征而得名。其实,贝丘遗址中包含的遗物很多,除了贝壳之外,还有大量的鱼骨、兽骨,人类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如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的碎片。说得通俗一点,贝丘就是古代的一堆生活垃圾。贝丘遗址最早是在北欧发现的,从1806年开始,丹麦考古学家尼厄鲁普就在其祖国发掘了贝丘遗址。丹麦学者后来就把这种贝丘遗址称为“庖厨垃圾堆”。1840年,美国学者在大西洋沿岸也发现了贝丘遗址。随后在亚洲、非洲沿海都有贝丘遗址发现。日本学者把贝丘遗址称为“贝冢”。中国的贝丘遗址从19世纪末开始发现,到20世纪30年代做过一些调查,但大范围的调查和发掘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先后已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发现200多处。而广西是贝丘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邕江两岸及其支流又是贝丘遗址分布的密集区,有顶蛳山、豹子头、灰窑田、那北咀、凌屋、石船头、青山、长塘、秋江和西津等遗址,有些遗址已进行了不同程度试掘和正式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