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黄颖盈 通讯员 谢艳文 赖颖佳)还有约一个月的时间,黎金羽家里养殖的130多只三黄鸡就可以出栏了。他估摸着,这次他可以纯赚近10000元,比以往在工地搬砖、做焊工等粗重体力活强多了。黎金羽说,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开心,是国家的扶贫政策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11月16日,记者在黎金羽家的后院看到,院里的微型养鸡场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130多只三黄鸡毛色鲜艳、体型肥满。“以前只会一个人低头蛮干,不会变通找脱贫方法。如今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给我找对了发展路子,我自然越干越有劲。”黎金羽感慨地说,要努力把微型养鸡场越做越好,为儿女树立一个好榜样。
今年42岁的黎金羽是长洲区倒水镇路垌村的一名贫困户。八年前,妻子因生活压力离他而去,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孩子。他告诉记者,当时因为家庭变故,他整个人的情绪很低落。为了照顾孩子,在外地务工的黎金羽不得不辞了工作,赶回村里。
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当年黎金羽小学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在社会闯荡多年,他屡屡因学历低而难以找到薪酬高的工作。回村后,他不想自己的儿女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咬紧牙关养家糊口。一方面,他尽自己能力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孩子创造干净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他起早贪黑地在乡镇周边打散工赚钱。
“早上六点就要从村里出去,晚上差不多七点才能回家,孩子就只能托相熟的亲戚和邻居帮忙照看。”黎金羽说,为了养家糊口,在工地搬砖、在水库拉闸、做电焊工等,什么体力活他都做过,但每个月省吃俭用下来,基本没什么积蓄。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体力大不如前,能接到的体力活也越来越少。
国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后,村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很快就为黎金羽建档立卡,帮助他的儿女申请享受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此,黎金羽感到心中长时间压着的大石头落了地,儿女的学业问题不再是他的后顾之忧。
除此以外,结合黎金羽家庭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引导他加入村里砂糖橘种植的队伍,让专业技术人员给他具体指导种植方法。今年7月,“一对一”帮扶的长洲区结对干部,还帮助黎金羽在他家后院开辟了一个微型养鸡场,为他送去了一批鸡苗,找来企业与黎金羽对接鸡只出栏后的事宜。短短四个月时间里,黎金羽的生活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如今,黎金羽有了自己的种养事业,不必再为生活外出奔波,孩子的学业也有帮扶政策“兜底”,他打从心底乐开了花:“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