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珊珊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录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少时创办梧州高中文学期刊《彼岸风》,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职新东方学校担任英语教师,而后却从零开始学绘画,成功跻身设计界成为新锐插画师,与朋友合作成立设计工作室并开办公司,近日还出版了烹饪图书“变身”美食达人,并受邀参加央视节目《开讲啦》……今年27岁,出生于1989年的梧州女孩石珊珊用行动诠释“越努力越幸运”的真理,一步步把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
日前,记者采访到了这位正能量满满的梧州女孩,倾听她讲述走在实现梦想道路上的故事。
为新书“解锁”摄影技能
“雨天,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啦。”11月10日,石珊珊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她的新书《梅森瓶里的轻时光》,以及实现梦想后的喜悦心情。
这本图书收录了石珊珊自己创作、整理的100个食谱,书中的文字内容、实物图片拍摄、插画图片绘制,还有图书整体的色彩与图文搭配都由她来操刀。因此,这本书更像是石珊珊记录个人生活、分享烹饪与绘画心得的成长日记。
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是石珊珊一直以来的梦想。不过,这本书从最初的萌芽想法,到最后出版,过程只经历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件听起来很困难,做起来却又那么顺其自然的事情。”石珊珊说,只要确定了目标,她的个人潜能就会被激发,在实际行动中也常常会遇到惊喜。
在今年6月接到出书邀约以后,接下来的五个月里,石珊珊不但提升了画技与设计能力,结识了一批新朋友,还快速“解锁”了自己从前不擅长的摄影技能。“我记得我第一天为书拍摄配图的时候,一口气拍了六百多张照片,可发现真正符合心意的却只有三张。”石珊珊笑着回忆说,“但是为了能让自己心爱的食谱以最好的‘形象’分享出去,我开始每天练习拍照,从不同的角度拍、搭配不同的食材来拍,用相机拍、用手机拍,一有空就看照片,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用实际行动追逐梦想
其实,这并不是石珊珊第一次为了梦想挑战自己。作为2005届梧州高中的学生,石珊珊在校期间曾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一本校内文学期刊《彼岸风》。2011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后,因为对绘画产生兴趣,她在新东方学校就职英语教师的时候就利用课间、等公交车和睡前片刻等零碎时间,从零开始学绘画,接着进入插画界与朋友成立工作室、创办公司。等组建家庭有了小宝宝以后,石珊珊则在一日三餐中,一点一滴地练就厨艺、积累食谱。
石珊珊是一个爱笑的阳光女孩,她不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触碰心坎的温暖与美好,更乐于向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份简单的快乐与幸福。石珊珊告诉记者,在高中读书时,她因为与身边的同学热衷文学,希望用文字记录青春时光,才有了一拍即合创办《彼岸风》的契机;工作以后,为了留住梅森瓶偶然带给她的艺术灵感,她才放下粉笔拿起画笔,这也是为什么她喜欢用梅森瓶装载食物,还用“梅森瓶”来命名她的食谱图书的原因。
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这个梦想而奋斗,这是石珊珊每一次华丽转身的“不二法宝”。“如果你找到了兴趣所在,就不应该犹豫和等待,学着朝一个目标边走边试,实现梦想的道路自然会出现。”石珊珊说。
故乡梧州触发创作灵感
虽然长时间在北京闯荡并成立家庭,也去过很多其他国内外的城市,但在石珊珊心目中,她感到最亲切、最温暖的地方还是故乡梧州。在这里,她总能感受到深深的归属感,收获独特的创作灵感,以及对生活的启发与感悟。
石珊珊说,有几次小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就喜欢走到江边散心,一边折小纸船,一边把烦恼放入船中,等到小纸船顺着江河流向远方,所有的烦恼仿佛也随之不见。
小时候,每当傍晚降临,老房子的窗外飘来悠悠的桂花香,厨房里伴随着砧板叮叮咚咚的声响,还有馥郁的浓汤味道,传来父亲轻轻哼唱的歌声,她就会感到强烈的幸福感迎面扑来。
长大以后,只身一人拿着录取通知书,第一次搭乘飞机前往北京开启生活新篇章,石珊珊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家的孤独与心酸。她在异乡的夜晚偷偷地抹眼泪,无比怀恋亲人的陪伴与故土的味道。
正是这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让石珊珊在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会带着北京的亲人回梧州住上一段时间。在石珊珊看来,眼下与亲人相互陪伴,一起看着孩子茁壮成长的时光,是当下无可比拟的幸福,应该好好珍惜。而这份生活感悟,也正是石珊珊在故土成长过程中领悟到的生活哲学。
(西江都市报记者 黄颖盈)
■相关链接
梅森瓶,在没有冰箱的时代,为了延长食物的保鲜期,一位美国铁匠发明了一种用玻璃瓶加密封胶圈的方式来保存食物,这种瓶子就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为梅森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