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市原文联主席、广西作家协会理事、作家李小舰的长篇小说《西江风雨》获得了第七届自治区铜鼓奖。长篇小说获得铜鼓奖,是我市历史上本土作者第一次获此殊荣。
严谨写史重现“西江风雨”
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李小舰完全可以轻松地以传奇方式写出一部通俗的“西江风雨”故事,但是他偏偏选择了“实在”的办法,以严谨翔实的历史书写和深远雄健的文学笔法完成了一次“实在”的“风雨”叙事。使几乎每个面对六十余万字的《西江风雨》的读者,都要深深吸一口气,准备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才能进入那错综复杂、紧致密实的历史叙述。尽管“消化”这部作品并不容易,但小说的吸引力却并不因此而降低,这是有难度的阅读,更是有难度的写作。
在李小舰看来,关于《西江风雨》梧州市这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史迹,不仅仅是表现浅表的民俗风情和传奇故事,应该有更深刻的、更有精神力量的历史书写和指向。
在长达六年的写作时间里,李小舰为了写好《西江风雨》,他从市文联主席领导岗位退下,全身心投入创作,研读档案、史志、地方志,甚至远至西江流域的清末民初史料,结合他曾在梧州担任过城区、工商、社科联等主要领导人岗位的经历沉淀下来对现实的思考,以研究梧州历史的严谨思维和作家的细腻眼光,审视、摸索、揣测和重现梧州民国时期的文明进步,以及老一代梧州人为实现强国梦的奋斗史。
年过半百始写长篇小说
在《西江风雨》的创作过程中,李小舰对笔者聊过他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思考,其中的“要有动力”和“要有勇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小舰在2003年才开始写长篇小说,那年,他刚好50岁。年过半百,可算是“临老学裁缝”。然而,历经六年时间,他写出了《西江风雨》这部洋洋洒洒六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填补了广西在西江流域文学创作方面的空白。在我看来,李小舰写《西江风雨》的动力,是给自己的人生“干成点有意义的事”;而勇气则是“写长篇小说也和打仗一样,勇者胜”。我把他的“动力”和“勇气”归纳为,六年时间写出《西江风雨》,是李小舰对文化价值、精神和尊严的坚守和敬畏,是他创作《西江风雨》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道德、智慧的积累总和。因为,读者在《西江风雨》里,看到有历史、有人文、有精神、有生活的积淀,有静水流深的心灵滋养。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西江风雨》无疑是一个全国性题材。这不仅仅于西江流域,在民国时期的更大影响,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更重于在于这个时期本身的历史性和故事性。
五年沉淀写出历史厚度
为使自己的著作翔实、生动,李小舰广泛阅读文学以外的知识性专著,中国四大古典实用名著《齐民要术》、《水经注》、《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是他的案头常备书。还有诸多关于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的生活习俗、建筑、三教九流、神秘文化等的传记和书籍,他都熟读牢记。这样的积淀,决定了《西江风雨》一书的历史厚度。
“这是我开始写长篇的创作方法。”李小舰说,长篇小说《西江风雨》看上去很“传奇”很虚构,实际上准备了四五年时间,不断地研究梧州民国的历史,不断地走访不同层次的“民国老人”,小说里只有人物关系是虚构的,它背后的包括穿衣吃饭的细节,都是真实的。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写梧州这个时期的历史,不是耳闻一点故事就开始不切实际的想象,在李小舰看来,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但是要符合生活和历史的逻辑。李小舰认为,这种扎实的材料准备让小说更真实,更有根基。《西江风雨》展现的这些人物和故事,令人感慨欷歔的历史血肉扑面而来,这是文学艺术的骄傲,这也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每年,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书籍出版,电视台播出成千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在蔓延,真正让读者信任的经典作品还是很少。
“作家到底是干什么的?”写作长篇十余年,李小舰却经常这样自问。以他个人的理解,作家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应该有大的担当,有责任心,有正能量。总是能够把描绘的真实社会生活画卷呈现出来,从而颂扬美好境界,激发品德养成。这就是作家李小舰。李小舰的长篇《西江风雨》荣获第七届自治区铜鼓奖,必将为推动我市长篇小说创作以及文学事业的发展,起到具有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