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杨苑君 通讯员 彭子真 蒋德妍
走在梧州的大街小巷,抬头能见的天网点为市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今年,我市申报的城区天网四期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这意味着梧州“天网”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以“一网”裂变为 “多网”,从政府主导的“天网”到企业单位组织的“小天网”至覆盖社区的“微天网”,三网联合监控网的覆盖范围延伸至寻常百姓家,构建起更严密的社会防控网络,提升群众安全感。
三网交织扩大警方监控视野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从2006年开始建设天网工程,至2012年市区“天网”工程三期建成,城区建成1705个天网点,全市(包括三县一市)建成3276个天网点,基本覆盖城市主干道、重要交通路口,金融、机场、车站、宾馆、学校等重要场所、人员聚集区域。而投资1.7亿元的城区天网四期工程建设的天网点密度超过以往三期的总和,相当于在街道上设置多一倍的电子警察,实现主要街道、重点场所100%视频覆盖。
大“天网”已经铺开,小“天网”和微“天网”则担负起扩大警方监控视野的责任,为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预防打击犯罪和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以大塘派出所为例,今年以来,该所所在的重点单位、行业场所、临街店铺、居民小区积极推进微、小“天网”建设,实现了刑事治安警情持续下降,打击破案效能明显上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今,大塘派出所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5.65%,四类可控性案件同比下降19.7%,街面侵财案件基本实现了即发即破。
截至今年11月底,各县(市、区)公安局建设接入公安机关的“小天网”探头306个,收集登记“微天网” 探头5106个。大、小、微“天网”三网交织,加强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维护了我市社会治安稳定。
“微、小天网”构成“大防控”
通过大天网、“小天网”、“微天网”三者相结合,实时查看辖区监控画面,一旦发现警情,警方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到达既定位置,更加精准地打击犯罪。
今年11月29日,梁某印翻越楼顶栏杆爬进事主冯先生家中盗取了两千多元现金,刚企图逃走就被赶来的民警抓住。市公安局富民派出所借助“微天网”将涉嫌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梁某印抓获,整个过程仅花了十分钟。
这是市民自建“微天网”网住犯罪嫌疑人的实例。市民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在家中安装一套小型监控网,即可通过手机实时掌握家中的情况,有效预防各类入室罪案的发生。
另一方面,三网互补监控组合发挥了视角多、视域广的优势,着力服务民生。通过利用“小天网”、“微天网”弥补辖区天网的盲区,借助监控寻人寻物的精度和速度得到了提升。仅大塘派出所便借助“小、微天网” 还原现场,成功调解治安纠纷100多起,寻回走失老人、儿童20多名。
下一步,我市警方将继续推进微天网、小天网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单位、小区、市民参与到微天网、小天网的建设中来,扩大覆盖面。同时,着力建成高标准、高储存的视频监控系统,提高小天网定位的准确度,以便发生警情时能更加精准地打击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