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杨淑华 通讯员 李国庆
社区工作者,在这个看起来即辛苦又平凡的岗位上,骆思宁一干就是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通过骆思宁的努力,富新社区辖区内一些智力残疾人士经过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还有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在社区里找到了另一个“家”的温暖。日前,富新社区副主任骆思宁荣获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这是我国授予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个人最高奖。
富新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居民属于中低层收入家庭,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中很难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课余时间,孩子们就像一群“野鸭子”一样,在街道内玩耍嬉戏。
“社区的工作贴近民生,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困难群体,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抱着这个想法,2011年,骆思宁联系爱心企业,组织志愿者开展“儿童家园”志愿服务项目,为辖区的孩子义务补课,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在孩子们放学后的一个小时里,骆思宁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到社区的教室里面,让志愿者到这里帮孩子们补课。“这样既可以让家长安心工作,也减少了家里的经济支出,让孩子可以得到免费的作业辅导。”骆思宁说。
“儿童家园”项目开展后,社区就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只要是开放时间,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来的热情,给了骆思宁很大的鼓励。
在关心辖区内儿童的同时,骆思宁也没有忘记一群特殊的人。2011年,富新社区开展“阳光家园”日间照料站活动,在日间照料站内,骆思宁接触到了辖区内一批智力残疾人士。经过观察,骆思宁发现这些智力残疾人士的情况不容乐观,他们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于是,如何能让智力残疾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树立信心,又成了骆思宁需要思考的问题。
几经思量后,骆思宁决定联系志愿者开展培训,将生活技能一点一点地教授给社区的智力残疾人士。“这是冬天的毛衣,夏天的时候不要穿出门”,“过马路的时候要看看红绿灯,绿灯亮了才可以走”……课堂上,志愿者们向智力残疾人士一遍又一遍地教授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后,志愿者们还传授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艺,尽可能让智力残疾人士具备一项可以谋生的技能。
“我最骄傲的是,经过培训,一批智力残疾人士逐步减少了对家人的依赖,并通过所学到的技能照顾自己。”在谈到日间照料站的智力残疾人士的变化时,骆思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目前,照料站收留有25名智力残疾人士,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这批智力残疾人士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了其家人心灵和经济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