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罗银妮 通讯员 黄毅崇
12月22日凌晨,浓浓雾气中颇有几分寒意,迎着昏黄的路灯,覃立旺开始了当晚的工作。
覃立旺身着红色反光工作服,戴上测漏仪,拿着长长的听漏器,在百花洲片区慢慢挪步细听。工作的行程几乎是一步一停,覃立旺还要时不时趴下身去,耳朵紧贴地面,去捕捉、分辨地底下的滴漏之声。
覃立旺是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测漏组组长,职责就是这样在城市的下半夜里摸索前行,用脚步丈量着25.3平方公里的岑溪城区,用耳朵维护着146公里的供水管网。七年来的磨炼,他练就了隔地听漏可“精准确定漏点,误差不超一米”的高超技能,被称为“测漏神探”,今年11月份被评为“广西工匠”。
半路出家练成“测漏神探”
供水管道测漏既是一项技术活,又要有丰富的经验,但覃立旺干这一行实际上是半路出家。岑溪城区供水管网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受当时的技术标准、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的终端水压偏低。随着城区拓展,供水压力偏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供水公司也一直采取改进措施,还曾从南宁、广州请来测漏专家对供水管网进行诊断,但花费不少,效果却始终不明显。
面对困境,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于2009年成立测漏组,立足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当时覃立旺已经50岁,是供水管网维护员,他主动请缨挑起重担,成为公司第一个测漏领头人。
测漏是个“偏门”行当,没有地方培训,也没有系统的技术资料,全靠自己悉心摸索。起初尝试独立测漏时,环境条件简单处覃立旺听得出来,能探知管道漏水的大致范围。但是,城市地下管线复杂,要确定一条水管上的漏点实在太不容易,他经常连指几个地方挖下去都找不到漏点。管道维护挖了填、填了挖,人力物力耗费不少,问题却始终未能解决,难免招来抱怨之声,这让覃立旺难堪,也激发了他潜心钻研的不服输劲头。
于是,覃立旺对照着资料图确定看不见的地下管道方位,每到夜深人静时分就沿着管道走向挪步、细听,听到可疑动静时就趴到地上,耳朵紧贴地面细听,反复比较、寻找细微的滴漏之声。这样的测听过程费力、费神,不能快更不能急躁,一个晚上工作,从零时到凌晨5时往往只能走三五公里。“测漏一般要到午夜后才开始,如果早了,路上行人的脚步、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都会影响测听。”覃立旺说。
如今,从600毫米的粗管到25毫米的细管,从深埋地下一两米到三四米,漏不漏水、漏水有多大,他一测听便能说出个概况,细听后确定的漏点误差大多不超过一米。
“我们要做的就是挑起责任”
“测漏工作很辛苦,但一想到能为用户减少损失,为公司避免浪费,为城市节约水资源,再苦再累也值得。”覃立旺的话简单朴实。身为测漏组组长,他凭着“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责任”的工作态度,啃下管网漏水难题,培养测漏接班人守护城市供水。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公司接到电话报告某单位二层楼以上无水,覃立旺顾不上外面的寒风冷雨,立即带领测漏队员对该单位所处片区的所有管道进行巡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排查,他们发现一条排水暗渠的出水量大,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覃立旺,漏点就在这一区域的管道上。他马上启用听漏器进行检测,由于供水管道与排水沟正好紧挨着在同一走向,管道的漏水直接排到了沟里,隔着地面根本无法捕捉到漏点,需要进入排水沟逐一排查。地下排水沟常年封闭,里面可能存在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但覃立旺来不及多想,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就往排水沟里跳。排水沟里气体难闻、行动不便,短短百米的距离,他花了近三个小时一个点一个点地测听,终于找到了漏水点。
覃立旺“测漏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小区用户一旦为漏水所苦,他随叫随到;天等、钟山等供水公司供水管网出现难题,他热心帮忙、义务“出诊”。为什么这么拼?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他用朴素的话说:“眼睁睁看着水漏掉,我心疼。”2009年至今,覃立旺带领测漏组成员平均每年测出的管径25毫米以上的漏点都在60处左右,每年为公司挽回水费损失40多万元,而供水管网漏失率从38%下降到18.5%。
为了更好传授测漏技术,岑溪市水利供水有限公司创建了覃立旺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养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测漏队伍。截至目前,覃立旺培养出能独立上岗测漏、维修的技术人员达30人。
如今,午夜的测漏路上,覃立旺的身边还多了三名徒弟。他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告诉学徒,测漏员维护着一方百姓的水脉畅通,责任重大,必须要勤走、多听、静心、主动,打磨练就扎实的测漏本领。“城市离不开测漏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挑起责任,为城市供水‘听好诊把好脉’。”覃立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