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施策提效率收效益
——2016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与成效综述
2017-01-08 09:44         浏览次数:

■脱贫攻坚进行时

梧州日报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陈世万

“政府帮我圆了创业梦。”藤县金鸡镇大坟村贫困户黄奕胜说。去年8月,他申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如愿扩建果场种植砂糖橘,还加盟申通快递藤县公司,经营金鸡镇范围的快递派送业务。

黄奕胜的好日子得益于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去年,我市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47773名贫困人口搭上精准扶贫政策的“快车”,59个贫困村、龙圩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奋力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出效益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市委书记黄俊华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去年以来,各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立足当地实际,用活扶贫资金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使传统优势产业扩面提质,特色种养项目生机蓬勃。

去年4月,回乡创业的黎金群在苍梧县岭脚镇表水村成立金瑞联农业产品专业合作社,带动56户村民在扩大网箱养殖规模的同时,通过订单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养鱼,提升了传统网箱养殖效益。“按照客户需求只给鱼喂食青草,虽然育成期延长了,但售价高又好卖。”贫困户黎猛坤说。他养殖的约一万尾草鱼全部上市后,预计收入可达到九万元。

富硒米、酱香猪、迟熟荔枝、官罗香芋……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市围绕“产业出效益、特色助脱贫”的目标,共投入2200多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扶持贫困县、贫困村对传统种养产业进行特色化培育,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通过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农产品销售问题。随着产业效益提升,农村地区群众增收更有保障。

完善设施补短板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石,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市长朱学庆要求各地实行脱贫攻坚工作精细管理、精细作战、精细考核,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贫困村的“造血”能力。

在岑溪市金元软枝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油茶花漫山遍野,游客结伴穿行。每天清晨,糯垌镇黄堂村村民覃练华都会按时赶往示范区油茶种植基地工作。“在这里我不仅可以赚钱养家,还能学习油茶的种植技术。”他说。

随着农业、扶贫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该示范区新开辟建设的林区道路全面联通周边村屯,不仅使林区成为观光景点,丰富的林业资源还带动的当地村民到示范区务工或发展林下经济。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八有一超”脱贫攻坚指标,筹集项目建设资金一亿多元,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还开展专项项目编制,合理筹划自治区安排的两亿多元年度政府新增债券专项资金额度,用于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对居住在基础设施差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各地结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早日享受新城镇完备的配套设施及就业服务,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干部管理提效率

帮扶干部的工作如何做到精准管理,各地扶贫好经验如何推广应用?我市充分利用微信平台、QQ群、“钉钉”管理软件等平台,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掌握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各地定期发布驻村工作经验和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需求信息,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龙圩区龙圩镇寨中村多山地丘陵,山泉水资源丰沛,适宜发展茶叶种植。去年8月,驻村第一书记梁梅通过“钉钉”管理软件信息交互平台获悉梧州业胜茶叶公司计划打造生态有机茶园,便积极联系对接。目前,业胜公司已在当地建成1000亩生态有机茶园,带动14户贫困户参与种植。

按照建强基层组织、助推产业扶贫、为民办实事好事、提高治理水平四个主题,管理部门在信息系统上对第一书记驻村的工作动态进行分类梳理,还开设“微心声”邮箱,收集第一书记心声心得以及驻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意见与建议。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效率,还解决了贫困村缺乏工作资金、工作人员待遇落实不到位等实际问题。

编辑:郑玉华 钟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