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梁少欢 卢刚)去年以来,长洲区大力推行“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科、教、文、体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提速科技进步,创新文化载体,为城区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凝心聚力构建宜居宜业的活力长洲、幸福长洲。
科教相长 为民惠民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关键;一地的持续发展,动力在创新。“十三五”规划开局实施以来,长洲区一手抓教育发展,夯实民生发展基础,一手抓科技创新,积蓄产业转型动能,双管齐下实现教育提质、产业升级。
去年9月,占地约15亩的长红小学迎来竣工后的首个新学期,学校师生结束借用场地学习历史。长红小学紧邻红岭一号小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而秋季开学以来,长洲区七名教师在广西中小学课堂教学多项技能大赛获一等奖,两名教师代表我市参加自治区级优质课比赛,一名教师入选广西基础教育名师“深蓝工程”……一项项荣誉为发展提升的教师教学水平作注。
设施好,师资强,让孩子享受更优质教育,是长洲区委、区政府始终牵挂在心的承诺。“十三五”期间,该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在市区新建两到三所小学,逐步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与发展教育事业同步,长洲区科技部门深入走访企业,指导企业实施技改、科研攻关,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加大农业产业科技指导力度,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去年,该区完成发明专利申请量90件,累计专利拥有量41件,并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称号。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是长洲区科教兴区的题中之义。未来几年,该区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搭建技术研发、检测共享平台,引导资金、人才向企业聚集;持续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
谋长远,蓄能量。长洲区委书记卢新华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用科教事业夯实宜居宜业发展基础,人才荟萃、产业振兴,未来发展才有力量支撑。
文体互动 民亲民乐
文化,润泽心灵,传续美善;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发展。依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长洲区打造系列文体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共识,营造崇尚发展、参与发展、共享发展的良好氛围。
西江水面龙腾鱼跃,堤坝两岸呐喊震天。去年端午节,长洲区组织五支龙舟代表队参加2016年广西岭南风情旅游文化周梧州市龙舟大赛,日立电梯寺冲队劈波斩浪,一举夺冠。连续两年,长洲区在全市端午龙舟大赛上夺魁,奋勇争先的拼搏干劲来自该区深厚的体育竞技传统。
每年春节,该区组织举办镇、村两级篮球比赛;舞狮、拔河等趣味竞技在节假日轮番上演,一批民间好手欢笑着参与,肩并肩对抗。借助体育活动,长洲区激发大众积极向上活力,营造起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团队氛围。在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中,该区代表队获成年组总分第一。
“山连水来水连天——俚,和谐社会大家庭——下俚……”悠扬的下俚曲调在泗洲村传出,唱国富民强,唱家乡秀美,唱邻里和谐,一曲曲下俚歌唱出对党的感恩,对故乡的热爱。在长洲区,下俚歌、采茶调、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老曲赋新词”方式再现千年古韵,职能部门加大非遗保护开发,以定期巡展、排演剧目等方式创新传承方式,让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文化共享需要平台载体。多年来,长洲区稳步推进村级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好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伴随一批场馆建成而吹进千家万户。目前,该区建成镇级文化站2个、农家书屋26个、社区图书室14个。这些场馆为优秀文化建立了传播据点,也潜移默化涵养着民风。如今,大伙茶余饭后聚在村级文化中心下棋聊天,到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看书读报,到公共广场跳广场舞、唱老红歌,生活健康了,精神面貌也变了,想发展、思进步、促和谐的劲头更足。
科教兴区,兴起的是谋求发展、创造美好的民心和干劲。民心所向,长洲区用科教文体事业发展的软实力,树起了跨越发展的硬底气,凝结起建成宜居宜业幸福长洲的良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