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曾燕 通讯员 朱慧倩
“去年自家种了7亩多的富硒水稻,亩产达到500多公斤,目前已经卖出2000多公斤,光水稻这一项收入比往年增加了3000元。”龙圩区大坡镇夜村村村民万桂深说。在他看来,近年夜村村通过“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建设,不仅村容村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富硒水稻和马尾松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夜村村位于大坡镇西南部,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边远小山村,2200多名村民分成14个小组,全村耕地面积1450亩,而林地面积达到1400多公顷。当地农民“靠山吃山”,林业经济有较好基础,但由于产业小、散,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村民收入增长缓慢。
改变发生在“美丽梧州”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后。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宣传“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的意义,让群众的观念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村里外出创业人士也纷纷资助村里硬化村道、增加设施、绿化美化等。目前,该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了村道、排水渠、篮球场、路灯等硬化、亮化工作,村道两旁还种上了清香四溢的玉兰花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夜村目前富硒水稻种植规模为300亩、马尾松700多亩。去年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村里成立了富硒米和马尾松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供销服务。”夜村党总支书记黎冠辉介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让夜村村的农产品品质更好、销路更广,也让它成为龙圩区八个宜居乡村示范点之一。春节期间,村“两委”还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召开返工务工人员新春座谈会等活动,发动村民捐款,筹集了7000多元用于“宜居乡村”活动。
赏心悦目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对增收致富有了更强的劲头。随着“宜居乡村”活动的推进,今年夜村将引导更多村民种植富硒水稻,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大坡镇镇政府计划今年在夜村投资60万元,与温氏集团合作建设两个专业养鸡大棚,帮助更多村民脱贫致富。“以前村里矛盾多,还荒废了不少田地。现在有了政府的帮助,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大家将更多精力放在种养上,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万桂深由衷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