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苏云燕)在开展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我市全面推进开放合作,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目前,我市对外交通主骨架已基本确立,公路通车里程649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1.7公里/百平方公里。
据市交通运输部门统计,随着岑溪至罗定、梧州至贵港、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5公里,“一环七射三连线”网络日趋完善,与周边地市实现高速公路对接。同时,境内多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相继提级改造,县际路网水平持续提升,市域路网进一步完善。航运方面,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建成并试通航,建成总通过能力超亿吨的内河船闸群,李家庄码头、紫金村码头、中储粮码头,大利口码头建成投产或试运行,西江黄金水道建成十字型骨架,实现了西江干流—梧州—广州2000吨级船舶江海相接。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扩大对接,道路运输与物流通关合作也初见成效。我市大力推动甩挂运输合作和省际高速公路收费联网结算,加快推进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省际共建和联网联控,进一步提高区域道路运输及物流市场运行效率。目前,我市已经实现高速公路收费联网结算,甩挂运输合作试点正按计划推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费通行等利民惠民政策,各主要公路收费站均开设“绿色通道”,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
市交通运输部门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体系转型升级。要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交通投资融资体制,稳定交通运输建设资金保障,在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中,扩大和深化粤桂地区交通运输对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