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源越来越少已经成为困扰传统体校发展的一大难题,以致我市体校在校生数量大幅下滑,很多体育项目人才青黄不接甚至断档。相关人士建议,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运动员升学、食宿等基本待遇得到落实,同时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姻”,走体教结合之路,破解体校生源减少、后备人才匮乏的困境。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市成立梧州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主要从事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挖掘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目前,市体校在训运动员共400余人,其中寄宿运动员100多人、走训运动员300人。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差、运动员缺乏保障、训练场地少等原因,市体校一直未形成有效的运动员培养机制,因此招生更加困难,导致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市体校向自治区输送优秀运动员的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
对于体校面临的困境,市体校校长左兵表示,现在不仅体校,全市竞技体育发展都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难题。他介绍,体校生源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员读书升学问题得不到协调解决,以及基本待遇等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此外,竞技体育培养机制不健全、运动员训练时间不足、标准体育设施供给匮乏也导致运动员提升缓慢。
“如果我们在挖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保证孩子们的文化课学习,让孩子不用为升学、食宿发愁,那么就会有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来参加体育训练。”左兵说。相关人士认为,传统体校的训练模式必然要走体教结合道路,体育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解决好文化教育问题,让在训运动员兼顾好体训与文化课学习。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资金投入,落实在训运动员的伙食、住宿等基本保障,增加体育设施供给,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求。
目前,市体育局正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发展之路,计划在市综合训练馆北侧建设集食宿、学习、训练于一体的“三集中”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可在校内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同时参加体育项目训练,为推动我市运动员队伍建设以及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梧州日报 记者 曾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