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革命烈士李素秋牺牲九十周年,清明节前,西江都市报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手写书信,信件寄自广东省湛江市,写信人是李素秋的侄子李家济。
信件中,李家济对李素秋的怀念之情、对梧州的眷恋之心、对梧州市政府数十年来全力照顾李素秋家人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榜样力量
李素秋,革命烈士。1925年,五卅惨案和沙基惨案发生后,李素秋带领女师同学参加大会和游行。在斗争中,先后担任梧州学联执委、广西学联委员和共青团苍梧县立女师支部书记。
此后,李素秋还参与了领导驱杨风潮、废捐运动等斗争。1927年4月17日,李被捕入狱后,受到敌人严刑拷打,但她宁死不屈,没有说出地下党和共青团组织,后被杀害,年仅17岁。
李素秋牺牲后,她的大无畏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李家济的来信中,附上了一篇怀念李素秋的文章——《一个响亮的名字》,文章的作者是李馥廷。李馥廷是李素秋的曾侄孙女,如今居住在湛江,是一名初三学生。
李馥廷的书桌上,长期摆着一本由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鸳江英烈》。李馥廷说:“书中有六十多位革命先烈的事迹,翻开第一页,就是李素秋的照片,这是我家革命历史光荣的一页。”
《鸳江英烈》一书记载着李素秋的生平事迹,李馥廷认为,李素秋热爱祖国,勇于斗争,在书房里贴着“打倒列强”、“自强不息”的大字,被捕后在牢房门口贴着“待死室”字条,李素秋忠于党热爱人民的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多年来,李馥廷多次跟随家中长辈来梧拜祭李素秋,李馥廷在文章中说:“我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会接过革命的担子。”
恩情似海
2017年3月中旬,近80岁高龄的李家济专程从湛江回梧,到烈士陵园拜祭李素秋。当再次回到熟悉的梧州时,李家济触景生情,回湛江后即写下数千字的文章《不忘渊深恩情》,并寄至本报编辑部。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这是李家济在信中表达的质朴之情。
1951年,李家济住在梧州市大中下路,当时还是城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代表窦少毅到梧,在欢迎大会上,李家济是两名献花的小学生代表之一。
“这是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李家济说,后来他才得知,因为梧州市政府民政科提名,自己才成了梧州市少年儿童的代表。
1952年,李家济在城南小学毕业,梧州市政府民政科又保送李家济念初中。李家济说:“初中三年,我一直领着国家发放的助学金。”
1983年,李家济的父亲李詠芳中风瘫痪。因家庭困难,李家济给梧州市委、市政府写了一份报告。李家济说:“后来,梧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作了批示,把我父亲送到市人民医院单间病房治疗,并且全部免去了住院、诊治、药费等费用,后来还视情况不定期给予补助。”
李詠芳病逝后,全部医疗费用合计5000多元,李家济说:“这相当于当时湛江一个四级技工八年的工资,我和妹妹是负担不起的,而政府帮我们出了这笔钱,党和政府待我们的恩情似海深。”
2016年4月,李素秋烈士的遗骸迁入新的烈士陵园。如今,新的烈士陵园已经基本完成烈士墓群、雕塑群建设及广场硬化工作,今后,这里也将成为梧州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新烈士陵园优美的环境,李家济表示满意。李家济的外甥周永坚表示,今年重阳节期间,李家济还将带着后辈一起来梧州拜祭先辈,将革命烈士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