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锦浩(图右)到贫困户了解情况询问脱贫需求。
郑彬昌 文/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藤县埌南镇莫埌村先后摘掉贫困村、空壳村两顶帽子,这里的发展活力为何如此强劲?
这还得从岳锦浩说起。岳锦浩是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干部,去年,他主动请缨,经过组织严格考核,4月份开始担任埌南镇莫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偏远、落后,基础差,没有特色产业,这是岳锦浩踏足莫埌村的第一印象。如何抓好这个村的脱贫工作呢?
岳锦浩认真做好建立“一户一册一卡”档案、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精准扶贫“规定动作”,同时,他走遍全村各小组,访问了所有贫困户,进行实地考察,熟悉环境,了解村情,问计于民,掌握了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想法和帮扶需求,心中有了脱贫摘帽的初步计划,施猛力摘掉贫困帽。
“跑”字诀+“磨”字诀
换来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莫埌村离镇区15公里,离县城45公里,本来就偏远,而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村屯交通十分不便,农产品无法“走出去”,导致价贱伤农,极大影响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要改善基础设施,就得有钱,钱从何来?岳锦浩使出“跑”字诀和“磨”字诀。他跑遍了市和县的农业、水利、畜牧、扶贫、财政等有关部门,跟领导磨嘴皮子。一事一议、乡村道路建设、扶贫路……一个个项目批下来,资金在一点点落实。
经过努力,岳锦浩争取到各级资金328万元,对全村10.3公里的村屯道路进行硬化升级,20户以上的村屯全部通了水泥硬化路。
一年不到做成这么多好事实事,这在该村是一个奇迹。“扶贫攻坚变新容,偏僻莫埌路四通;五条道路齐硬化,路路驱车奔驰中……”村中退休教师莫运泉赋诗点赞。
“亲帮亲、邻帮邻”
因户订制助脱贫
根据各贫困户自身的条件,积极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是莫埌村脱贫重头戏。为了抓好劳务输出,岳锦浩与其他村干部一道,联系村中的外出务工者,了解他们的务工情况,结合村中贫困户的实际,制定了“亲帮亲、邻帮邻”务工脱贫计划,介绍到老乡务工的地方务工。去年脱贫的贫困户中,大多数户均有一人以上外出务工,并据此顺利实现脱贫。
村民刘炳辉,因为子女读书,支出大,且没有大的收入来源,成为贫困户。去年,刘炳辉的儿子、女儿毕业了,在村“亲帮亲、邻帮邻”务工脱贫计划的帮助下,子女及其母亲到深圳、东莞的制衣厂打工,年收入9万多元,盖起了新房子,打了一场脱贫翻身漂亮仗,成为村中的富裕户。
利用村中山地多的优势,岳锦浩与村干部一起,登门跟群众谈看法,侃致富门路。对有劳力又不适宜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莫埌村制定“产业帮扶计划”。
经过努力,莫埌村成立了“藤县玉佛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开创了该村农业合作社的先河,推动了村里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目前,全村种植玉桂400多亩、佛手300多亩、桉树300多亩、香蕉80多亩,而且每项产业均有贫困户参与;特色养殖产业主要是肉猪养殖,全村19户贫困户均饲养了2头以上肉猪。
建藤县最大的光伏发电站
夯实集体收入富长久
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成后要维护,村中公益事业也要花钱,但是莫埌村是空壳村,钱从何来?
得有集体经济收入!但发展什么经济项目好呢?
岳锦浩了解到,莫埌村年平均日照达1915小时,日照百分率43.7,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气候温暖,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合建设光伏发电站。而且光伏发电清洁环保,技术可靠,维护简单,收益稳定,是国家支持的项目,还有发电补贴,既符合精准扶贫战略,又符合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但是,建设一个发电站至少需要20万元,这对于一个空壳贫困村来说,近乎空想。
村委有空地,也有挂钩单位,这给了岳锦浩很大信心,下决心做好光伏发电这个项目。岳锦浩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打开突破口:市政府支持10万元、神冠公司支持5万元。资金还有缺口,但是离目标近了。岳锦浩一边做好电站规划方案一边物色光伏发电公司,同时继续寻找支持单位。随后,市组织部、福建梧州商会、梧州城投公司、县人大办等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共筹到了25万元资金,光伏发电公司也有了着落。
发电站项目选在村委会旁边的空地和村委办公楼,安装面积250平方米,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行综合利用,上面安装光伏板,下面是光伏发电系统和舞台、村民活动中心、多功能会议室,设计使用年限50年,总装机容量20千瓦,每年可发电20000-25000千瓦时,目前是藤县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电站每年可为莫埌村委增加经济收益约3万元,国家补贴电费长达20年,收益长期稳定。
“用心帮扶,必有所成。”这是岳锦浩刚到村时说的一句话。现在莫埌村的变化,成为他这句话的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