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广蛟 文/摄
4月12日晚,天空虽飘着牛毛细雨,在岑溪市岑城镇上奇社区新落成的戏剧舞台前,数百名农民群众热情不减,他们打着伞或披着雨衣欣赏节目。让他们如此痴迷其中的,表演团队正是由刘腾章带头的岑溪群乐艺术团,牛娘戏、小品、歌舞和曲艺等节目,晚会主题主要是配合岑溪税务部门作税法宣传,演员们将法律法规融入节目当中,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高让群众直呼过瘾。
刘腾章(右)在《情与法》中饰演主要角色。
退而不休 创团同乐
2012年,刘腾章从岑溪文化馆退休了。开始几个月,他组织一些老同事和社会上热爱戏剧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吹拉弹唱,聊以打发时日。闲不住的他认为这样不是办法,他不想让自己的艺术情怀和热度在退休后消磨殆毕。
当过文化馆副馆长的他,曾两度获得自治区先进文化工作者,他开始思量筹建艺术团。适逢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岑溪粤剧团部分演员下岗了,他眼前一亮,这正是好机会,他把一些愿意加入他所组建的艺术团的下岗演员接纳过来。2013年初,岑溪群乐艺术团宣告成立,寓意是“与群众同乐”。刘腾章把艺术团定位为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传承和发展粤剧及岑溪牛娘戏,让本土特色文化在农村阵地花开不败。
群乐艺术团发展势头不错,由最开始的11个成员发展到后来13人,现在则增多到16人,男女各半。成员几乎都是退休人员,但所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从事文化、剧团编剧和表演的经历。开始,艺术团没有自己的排练地点,启动资金不足,只能借用文化部门的排练厅,文化部门则支持了1.5万元购置音响设备。万事开头难,资金不足,刘腾章和团员自掏腰包垫资购置其他设备,成员们自己动手制作表演服装和道具。家人和朋友都不支持刘腾章拿自己的钱去“折腾”,都劝他在家逗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即可。然而兴趣使然,刘腾章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要在岑溪传承和发展粤剧及岑溪牛娘戏。
志趣相投 凝聚共进
群乐艺术团成立之初,几乎清一色的中老年人。刘腾章想,如果不吸纳年轻的新人,艺术团就没有活力,而且有些角色必须年轻人担纲,否则就无法演好戏,群众也不爱看。岑溪牛娘戏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有望成为“国字号”,不能让岑溪人喜爱的粤剧和牛娘戏在岑溪沉寂下去。
大家推举现年65岁的刘腾章当团长。每场演出的收入,除去吃饭支出、车船费、化妆品开支,剩下的部分就平分,每场戏每个演员只能分到几十元。作为团长的他,与其他演员一样。团员黄晓明说,团里都倡导讲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不在乎钱多少,在乎爱好,在乎进步。
共同的志趣让16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岑溪粤剧团的黎燕华自从“下岗”后,白天到制衣厂打工,晚上到艺术团表演或排练;团员李永胜种了澳洲坚果数百亩,但他热爱艺术,忙完果园的活就往团里赶;欧艺是配钥匙和开锁匠,他加进来了;曾获岑溪“十大歌手奖”的黄晓明,在团里负责歌唱表演、录音室、音乐剪接和视频音频制作;曾获广东罗定歌手大赛一等奖的黄健佳,主要负责演唱;过去带岑溪的春班和秋班去广东演出的孔繁喜,也进团了……团员们放弃了在歌厅酒吧唱歌挣更多钱的机会,以艺术的名义共聚一起。原有过岑溪文化馆牛娘团经历的林伟秋和钟少兰,前者退休后,进团负责表演和音乐创作,后者在劳动监察部门上班之余,积极参加演出。
团员们常切磋技艺并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因此大家都能歌善舞会唱戏。2014年进团的罗涛原在外地读书,不会说当地白话,而牛娘戏等剧要用白话表演,于是刘腾章及团员们就教她学白话,不久她就能唱牛娘戏了。为了激发艺术团活力,近来来,群乐艺术团吸收了从艺院毕业的李芭、罗涛等人,进来后当起了演员的舞蹈教练。
由于大多是科班出身,大家又同心协力,群乐艺术团很快打出了名声,成了岑溪数一数二的高水平艺术团。此外,每场不到3000元的收费,很多农民群众进新居、嫁娶、开业都乐意请他们去暖场。
苦心创作 善于提炼
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岑溪群乐艺术团应邀到梧州长洲区泗洲岛参与“长洲好嗨森2017泗州歌圩”表演。这是艺术团走出去的一个例子。近年来,群乐艺术团经常被邀请到梧州市区或两广县、市表演,足迹所到之处,总有欢乐的歌声。
刘腾章是个编剧好手,文化界人士评价其作品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带有浓郁的泥土芳香,看似平常的故事,经其艺术加工形成跌宕起伏的剧情,看似平淡的笔触,轻松展开一幅社会新人新事新变化的新画面。
为了做好开头提到的税法宣传,刘腾章特意到税务部门采风,一呆就是一天,既了解税务人工作流程及其与纳税人接触发生的故事,又了解税务法律法规,编写戏剧、小品的剧本后,他再教一份给税务部门审核把关,最终才定稿。如他编的小品《情与法》,讲的是一个开饭店的老伯想少报增值额达到少交税的目的,在送红包给国税局长遭拒,峰回路转,次日,女儿带未来女婿见未来岳父,惊讶发现未来女婿正是拒红包的国税局长。在一番情与法的较量后,未来岳父甘心情愿地补交漏税部分。
在捕捉剧情的升华点时,刘腾章总是匠心独运。为配合“美丽岑溪·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环卫部门请他去创作。刘腾章翻阅资料文件大半天,却找不到亮点,于是,他干脆不看了,直接跟随作业的环卫工走出去,最终从环卫工口中获知,他们曾无偿帮一名群众在数吨臭烘烘的垃圾堆中找到错扔的钱包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发了刘腾章的创作灵感,《一袋垃圾》问世了,讲的是吉婶不愿交环卫费且乱扔垃圾,不想却将喝醉酒的丈夫的钱包混在果皮中当垃圾丢了,内有钱、银行卡、证件等,天亮时,吉婶被环卫工人小韦抓了个现行,吉婶却不承认还反唇相讥,细心的小韦发现内有钱包,见吉婶这般态度,决定教育她一番,在吉婶丈夫急找钱包时,小韦“欲擒故纵”地“奚落”了吉婶和她丈夫,促使他们承认错误并承诺不再乱扔垃圾,该剧获得自治区基层文艺汇演优秀奖。
此外,刘腾章还有不少作品在参赛中屡屡获奖,《好心好报》获梧州市“唱响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比赛一等奖,《接新娘》获梧州市人才比拼二等奖,《汉丁孝子》获岑溪剧本征集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