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表现出经济转型“阵痛期”的特点。如何在经济转型中迎难而上、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经济部门相关人士。
转型“阵痛期”需走好“发展步”
回顾今年开局,全市经济运行呈稳中趋缓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有喜有忧。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市多项经济指标低于年初预期。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7.8亿元,同比增长4.7%,比年度预期目标增速低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6亿元,增长3%,比预期目标增速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3.98亿元,增长3.4%,比预期目标增速低4.6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26.32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97.23亿元,增长7.1%,比预期目标增速低2.9个百分点。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财政收入等指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纵观全市,稳工业、稳投资面临较大压力。就工业而言,一季度全市378家规上企业有9家停产,负增长企业有54家,停产和负增长企业占规上企业的16.7%,共减少产值36.2亿元。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影响,市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部分企业处于停产整改状态,导致我市不锈钢产业出现工业产值和投资双下降的局面。
工业是梧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稳定工业经济增长,才能夯实稳增长基础。“不锈钢园区多家企业被叫停,直接影响到工业产值和工业用电量的增长,其中工业产值增速被拉低10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用电量下降约20%。”市工信委副主任黎良锋分析道,推动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发展,是产业今后发展的大势所趋。针对工业出现的政策性减产“阵痛”,市工信、发改等部门加强与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对接,积极引导关停企业做好整改工作,及时拆除落后设备,上马新设备、完善新工艺,帮助符合政策的企业尽快复产,在“阵痛期”主动走好“发展步”。
在存量工业受影响的情况下,我市把更多目光投到了做大增量上。近期,我市多个部门以“突出问题解决年”为抓手,合力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加大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关注和帮扶力度,全力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工业也不乏亮点。在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我市陶瓷、水泥、人造板、钛白粉等行业的产量、产值均保持较快增长,相关企业发展平稳,对后市持积极乐观态度。
得力于主动作为的系列举措,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据统计,1至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13.0亿元,同比增长14.2%;完成工业增加值187.6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工业用电量为1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这表明,工业企业运营基本面整体趋好。
奋力稳增长保态势增后劲
今年以来,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普遍放缓的形势下,我市投资延续放缓态势,多项投资指标增速回落,项目建设推进有待加快。由此可见,我市稳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抓发展、抓投资不可松懈。
近年来,我市全力以赴抓大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增长较快,但500~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项目大幅减少。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73亿元,同比增长1.8%。但全市项目总数仅670个,同比减少613个,在库项目剩余投资657.7亿元,同比减少384.6亿元,与年度目标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县(市、区)和园区在库有效投资不足支撑年度目标。除项目支撑不足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应开工项目不能开工、已开工项目推进缓慢等情况存在,个别项目进度严重滞后,部分行业项目投资远低于时序进度,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急剧下滑,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王鹏表示。为扭转投资增速下滑态势,市发改委、项目办等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抓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强化项目前期及投融资工作,破解项目建设瓶颈,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着力加快西江机场、环城高速公路、柳梧高速公路、骆驼废旧蓄电池回收,金茂10万吨钛白及40万吨硫酸技改、年产3万吨钛白废物零排放等重点项目建设,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后续增长动力。
眼下,稳增长举措已初步见效。市统计局日前公布,1至4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62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呈逐月回升趋势。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97.98亿元,同比增长8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半;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增长,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扭转增速下滑态势稳步回升,第三产业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为全市投资稳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我市经济运行虽遇到一些困难,但随着稳增长力度的加大,部分经济先行指标走势向好,积极和利好因素增多,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提速态势。”王鹏认为,稳增长仍是当前工作的主基调,要继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控,大力抓好重点项目投资和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增长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