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叫什么名字”“请分别顺数和倒数数字1至10”……患者小黄居然一边接受开颅切除脑肿瘤手术,一边要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问答间,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生成功完成了首例术中唤醒切除颅内肿瘤术。近日,患者小黄康复出院,预后良好。
医生和患者一边聊天一边做手术。 罗舒澎 摄
多学科联合
寻求最佳治疗方案
小黄是一名在读女大学生,入院前两个月反复出现癫痫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侧颞叶脑肿瘤,病变部位是大脑主要言语中枢。当地医生告诉小黄,如实行手术切除肿瘤,风险高,手术中易损伤脑神经,导致语言沟通交流障碍;如不实行手术切除肿瘤,肿瘤将会逐渐长大,癫痫反复发作,甚至危及生命。小黄跑了南宁市多家大医院,医生们都给出了同样的答复。最后,小黄来到了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治疗。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术中损伤重要神经功能,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余永铭带领科室团队,大胆提出了“术中唤醒保存脑功能下切除脑肿瘤”方案,这种手术在该医院尚无先例,手术难度大,对实施者和各相关学科的配合要求高。为了确保手术疗效,余永铭组织麻醉科、脑电图、磁共振、神经内科等多学科联合诊治讨论,形成了周详的手术方案。
术中聊天
精准切除脑肿瘤
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小黄被送入了手术室。手术进行到第50分钟,麻醉医生调整麻醉用药,10分钟后小黄被唤醒,麻醉医生不断和她聊天,“头痛吗”“你住在哪里”“请您回忆刚看过的5个动物图案”……面对提问,小黄都能流畅、准确地和麻醉师交流。与此同时,神经外科的主刀医生利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测肿瘤病变边界,然后在高分辨显微镜下分块切除脑肿瘤。
手术进行到第95分钟时,医生正在切除肿瘤前侧边界,小黄复述数字出错(5813复述为5814,294816复述为291464),医生考虑患者已经开始出现相应神经功能损害,若继续切除,将损伤重要神经功能,于是马上停止切除肿瘤前侧边界部分。随后,医生利用同样的方法,顺利将肿瘤的后界、左右界、底界分离,并全部切除脑肿瘤。术中、术后小黄一直清醒,无明显疼痛不适。术后复查核磁共振提示,原脑肿瘤全部切除,患者无明显言语功能障碍。术后11天,小黄康复出院。
模式转变
减少手术后遗症
据余永铭介绍,传统功能区的肿瘤切除术,较难全部切除肿瘤,即使全部切除肿瘤,也常会损害大脑功能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麻、失语、视力和听力下降等神经功能障碍。而术中唤醒切除颅内肿瘤术的特别之处是患者术中清醒,其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成为医生切除肿瘤范围的重要依据,不但能最大限度切除病变组织,而且能最大限度避免损伤重要脑神经功能。随着神经影像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显微技术发展,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的“解剖-功能模式”转变,大大提高手术质量。
(邓淑冰 吴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