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曾韵)“肉松是棉花做的”“吃米粉吃出蛆”“塑料造大米”……近期,诸如此类的谣言层出不穷,如何让公众理性地了解和认知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业内人士认为,遏制食品谣言不仅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谣言打击力度,还应强化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认知水平。
商家受伤公众不安
6月中旬,一则“米粉里吃出蛆”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让我市某知名连锁粉店陷入舆论风波。视频中,一只盛着桂林米粉的碗里,有蛆虫在肉片上面蠕动,虽然没有拍摄到店铺招牌和就餐环境,却有网友声称该视频拍摄于市中医医院附近的某知名连锁粉店。
随后,市食药监部门派出执法人员前往网友猜测的粉店进行调查,检查粉店的进货台账、肉类配料安全状况、厨房卫生状况等,并未发现问题。由于这段视频没有明显的识别物,其真实性难以判断,但视频流传后对该粉店声誉造成恶劣影响。针对网友传播的不实言论,粉店老板已向警方报案,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中。
其实,类似的食品谣言并非第一次在我市出现。今年5月,一则“肉松是棉花做”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使用打火机燃烧蛋糕上的肉松,并用白话多次表示自己购买的肉松蛋糕是棉花做的,劝诫市民不要购买。视频一经流传,不少消费者半信半疑,尽管市食药监部门已及时调查辟谣,但仍有部分市民对肉松类食品的质量安全产生担忧。
社会共治破除谣言
近几年,瘦肉精猪肉、高农残蔬菜……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牵动着群众敏感的神经,让谣言流传有了可乘之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食品谣言大多以短视频形式,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某地发生的事情翻出来,故意模糊发生日期和地点,通过朋友圈、QQ等途径传播,借此来误导公众。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网络食品谣言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企图捏造事实,诋毁商誉进行敲诈勒索,以及食品业同行之间恶性竞争导致不实信息的传播。此外,公众对食品安全科学知识了解不多,也是谣言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遏制食品谣言一方面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严惩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管好食品市场,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另一方面,要依法严厉打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一旦出现食品谣言,食药监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作出准确可信的解释。同时,有关部门应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用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去破除谣言,提高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
据了解,目前市食药监局正在建设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中心,并在各县(市、区)筹备设立食品安全科普站,建成后将联合市科协开展常态化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市食药监部门还提醒,市民不要盲目听信小道消息,更不要传播不实信息,若对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存在疑惑,可拨打12331或到当地食药监部门咨询投诉。若商家遭遇谣言影响,可及时向公安部门求助,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