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梧州城演义⑲】太平天国秣马厉兵 藤县四王厥功至伟
2017-07-14 12:37    梧州日报   记者 黄海志

    大黎镇位于梧州市的西北面,是藤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与蒙山、平南及金秀县相邻,是一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初期的剿匪斗争,大黎镇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凯歌。

    在19世纪中叶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大黎镇共出了十四王,并有五百多人参加了这次农民运动,这些英勇善战的大黎子弟追随太平军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承托起了太平天国后期岌岌可危的局势,在太平天国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黄海志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

    A 洪秀全起事反清 藤县大黎设据点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上进行大肆侵略,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国库亏空,加紧对人民横征暴敛,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广东花县(今花都)人洪秀全屡次应举不中,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组织拜上帝教,立志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呼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洪秀全在冯云山的协助下,在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在当地吸纳了大批信徒。1851 年1 月,“拜上帝会”在桂平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事,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里陈列的《原道救世》原件。

    藤县历史文化研究者蒙土金研究考证,早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就曾派人到藤县各地“传教”,发展吸纳“拜上帝会”信徒。

    蒙土金表示,1848年秋天,石达开、罗大纲、陆东浩受洪秀全的指派,来到藤县五十八都大黎里(今大黎镇),建立“拜上帝会”组织,以传教的形式进村入户秘密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宣传,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推翻暴君,实现天下太平,男女平等,耕者有其田,没有统治、没有剥削的新社会。

    经过宣传发动,大黎里附近各村的青壮年、长短工、烧炭工等大批贫苦民众纷纷加入“拜上帝会”。随着入会人数的增多和群众觉悟的不断提高,石达开等人决定公开开展拜上帝活动,他们在大黎盆地正中间的“古思社”旁插起一面高高飘扬的上帝旗,公开宣传“拜上帝会”的思想,接受群众入会、培训军事技能。

    当地有民间传说,李秀成、陈玉成等四王曾在“古思社”进行拜上帝活动,拜得大旗自动升起、落水铁耙浮起来,于是四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太平军。后来,人们称此地为“拜上帝坪”,该处目前已成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到1850年冬天,大黎里共有800多人加入“拜上帝会”组织。一时间,“古思社”人声鼎沸,会众不断从古制、车田、东项、西岸、东安、国安等村庄汇聚而来进行拜会和训练,群众的斗争热情日益高涨。

    有研究者认为,洪秀全之所以选择在藤县大黎镇发展“拜上帝会”组织,大黎之所以能成为太平天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原因有三,一是作为边远山区,大黎居平南、金秀、蒙山、藤县多县交界处,清政府管不到边,容易开展革命活动;二是大黎为贫困山区,劳苦大众受压迫和剥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革命愿望强烈;三是大黎是起义地桂平北上桂林(当时广西省会)的捷径,在此活动可壮大自身实力并避开清政府围剿。

    B 太平军招兵买马 大黎镇将才辈出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举行起义。当年8月初,洪秀全率领的陆路太平军在平南县官村(现官成镇)击败清军的部队后,当即向大旺圩(今平南县同和镇)经马鞍界、朝八界到达大黎,把部队驻扎在车田村的赋玙学堂。与此同时,前军主将萧朝贵、右军主将韦昌辉、左军主将石达开的水路军由藤县和平经三江口(现藤县东荣三江村)进至大黎与洪秀全大部汇合。   

    “可以说,攻打永安和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立国奠定了基础,而太平军在大黎镇的活动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大黎镇大黎村支书、太平天国四王文物管委会主任陆梅天说。陆梅天多年接触和研究太平天国在藤县的活动史料,据其介绍,在大黎驻扎休整的一个月时间里,太平军抓紧时间修补船只,征集粮草,招兵买马,并利用车田村后背岭的松树林开炉铸炮,为北上攻打永安州做好各项准备。

    从太平天国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太平军在大黎镇的诸多活动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揽纳储备了一大批军事将才。在大黎,洪秀全、石达开将日后成为太平天国风云人物的李秀成、陈玉成、陆顺德、李世贤及拜上帝会的所有愿意参加太平军的青壮年全部招进队伍,这些青壮年成为太平天国重要的军事将才。

    据史料记载,当年8月25日,起义军兵分两路,陆路由洪秀全、陆东浩率领往五里、都邦、大塘方向,水路由石达开、萧朝贵、罗大纲率领由三江口往东荣、陈塘方向挺进,于农历闰八月初五汇合于大塘(今蒙山县汉豪乡)。由此,李秀成等大黎子弟离开了家乡,跟随太平军队伍,踏上了浩浩荡荡的农民运动的征途。

    陆梅天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群众基础,到太平军离开大黎、北上蒙山县时,小小的大黎里共有586人参加了起义军。在太平天国随后十几年的无数次战斗中,包括陈玉成、李秀成在内的14 人得以封王,186人得以封侯封将,大黎镇参加太平军和封王封将人数之多,居广西各地之首。

    藤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者卢延任介绍,1941年,藤县在县城大平岭建四王台,将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四王”列上,从此,习惯上便称藤县为“四王故里”。后来,藤县史志办公室根据已搜集到的资料,除了著名的四王外,大黎籍被太平天国封王者还有扬王李明成、然王陈时永、扶王陈德才、松王陈德凤、广王李恺顺、宗王李尚扬、成王陈聚成、佑王李远继、誉王李瑞生、潮王黄子隆,共十四王。

    陆梅天说,在这十四王中,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不仅厥功至伟,而且不少的“王”都是这两人的兄弟叔侄,如扬王李明成是李秀成的胞弟,侍王李世贤、佑王李远继是李秀成的堂弟,然王陈时永是陈玉成的叔父。这些“兄弟兵”“父子兵”在李秀成等人的领导下,在中国大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狠狠痛击清兵和外国侵略者,使他们不战而粟。而在586 名将士中,除李秀成、陈玉成查证有后人外,其他人均战死沙场或英勇就义。

    C 三江口激战清军 十四王战火洗礼

    在大黎镇休整并吸纳扩充队伍后,立志推翻清王朝的洪秀全和他的伙伴们并没有逗留太久,他们挥师北上,踏上了一条艰难险阻而波澜壮阔的战斗之路。离大黎二十余公里外的三江口,成为太平军攻占永安州前必须冲破的一道关卡。

    三江口位于藤县东荣镇三江村,是大水江(湄江)、大同江(同和河)和黎江(大黎河)交汇处,是大同江、黎江、蒙江、浔江船只进入永安州(今蒙山县)的必经水道,河面狭窄,河边峰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蒙土金所著《风雨如磐忆故园——革命老区大黎镇的红色记忆》记载:1851年8月底,太平军离开大黎后,洪秀全择日率领队伍分水陆两路向永安州进发。陆路人马由萧朝贵、石达开由五里往都坡方向出发,水路人马则由杨秀清、冯云山率领。在妙客河口(今平南县同和镇妙客村)汇合后,洪秀全为防止中清军团练在三江埋伏,决定分批沿三江口进逼永安州,沿江两岸1000多名太平军夹江护卫船队溯江而上,三十多艘船只载着火炮、土松炮、火药等重军械向三江口挺进。

    当年8月底,当太平军到达平南上坡村河段时,平南知县倪涛率领团练2000多人经罗坡入官垌冲追到,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太平军弹药较弱,最终还是以100多人伤亡的代价冲破团练布下的上坡防线,太平军继续向三江口挺进。

    8月25日,胡以晃(平南县人,后晋封豫王)率领第二批殿后部队以13 条大小木船,再次向驻扎在三江口的清军阵地发起冲击。在战斗中,双方炮弹你来我往,乱成一团,太平军5条木船被清军炮火击中,主将胡以晃的双脚被炮弹打伤,最终寡不敌众,加之后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队伍被清军打散。

    不久,太平军援军赶到,当即又向清军阵地发起攻击,清军将领被炮弹击中负伤。此役,太平军共打死清军120多人。

    8月29日,藤县知县张鹏万与团练卓希泰率领清军及团练在三江口布防阻截,与平南知县倪涛率领的团练前后夹击,双方又展开激战。经太平军英勇作战,太平军以伤亡26人的代价冲破防线,后杨秀清、冯云山率领太平军急速向陈塘、大塘(汉豪)方向与先期由陆路达到的萧朝贵、石达开部成功会合。

    陆梅天认为,三江口战役的胜利,是太平军从大黎出发北上后的首个胜利,它不仅打破了清军企图在藤县境内剿灭太平军的阴谋,更让李秀成等日后的十四王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斗洗礼,让他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成为太平天国晚期的栋梁。

    D 天京事变盛转衰 藤县四王挽狂澜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讧爆发,北王韦昌辉入天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杀了东王杨秀清全家,并乘机扩大事态,在天京杀害了太平天国文武官员及其家属两万多人,屠杀持续两个多月之久,成千上万的起义将士倒在血泊中。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事变后,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内部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

    为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重用了多名年轻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和陆顺德四名藤县大黎子弟登上了太平天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李秀成和陈玉成还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三位军事指挥家之一。

    根据藤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满眼风光古藤州》一书,本报记者整理李秀成四人的事迹,简介如下:

    忠王李秀成于1823年出生,8岁至10岁在大黎赋玙学堂启蒙读书,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喜欢小说描写的战术和谋略。1851年,李秀成在太平军途经大黎时加入农民起义军,从此随军南征北战,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杰出将领。

    1855年秋,天京形势日趋紧张。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刚、陈玉成去救镇江,李秀成带领三千人趁夜与陈玉成内外夹攻,重创清军,成功解救了镇江。1857 年,李秀成进入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核心。此后,李秀成在安徽滁州击败清军主力,并摧毁了清兵在扬州的江北大营,还取得了三河大捷,并击败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击毙队长华尔。1864年7月,天京陷落。当年8月,李秀成被曾国藩杀害。

    英王陈玉成原名丕成,1837年生,1851年9月在家乡参加太平军,初为童子兵,1859年6月晋封英王。1862年6月4日于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陈玉成最擅长使用“三十检点回马枪”战术,此战术往往使敌人猝不及防而损兵折将,铩羽而归。英王也将回马枪战术与左右夹击或三面包围等战术结合运用,这些战术的灵活运用,使得陈玉成最终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悍柱。

太平天国四王纪念馆。

    来王陆顺德1818年生,1851年1月随罗大纲在桂平江口参加太平军。1861年秋晋封来王。1865年9月在广东长乐被叛徒林政扬所执,送敌营,不屈而死。

    陆顺德身材魁伟,性好游侠,善驾舟船,为水师主将,是太平军舟师创始人之一。1864年天京沦陷后,陆顺德与李世贤组织长江南岸的汪海洋等部太平军,在赣、闽、粤边境,坚持与清军作战,退赣州、走大浦、趋镇平、过平原,声东击西,屡破清军。

    侍王李世贤1834年生于藤县大黎里新旺村,1851年9月在家乡参加太平军。1860年5月晋封侍王。

    天京事变后,李世贤作为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被洪秀全起用,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兵将领。在天京两度告急之际,李世贤配合忠王李秀成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立下不世的“救驾之功”。天京失陷后,李世贤南下江西、广东,并攻占了福建漳州,一度建立起以漳州为中心的根据地,拥众10万多人继续抗清。1865年8月,李世贤在广东镇平(今蕉岭)被部下汪海洋杀害,结束了传奇的短暂人生。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廷派官兵到四王家乡挖祖坟、灭九族。其中一名官员是大黎里的同乡覃瀚元。念及同乡情谊,覃瀚元偷偷手下留情,使太平天国四王遗址遗迹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今,通过财政投入和民间筹资,四王故居大黎镇已建成四王纪念馆、四王史绩陈列馆、四王故里牌坊等纪念建筑。建于1825 年、四王读书练武地的赋玙学堂也被修缮为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馆里陈列着《原道救世》原件、李秀成少时放牛披过的蓑衣、太平军在大黎作战用的刀枪等武器和清廷焚烧四王故居的红砖等诸多宝贵文物。

    在李秀成等四王故居中,李秀成、陈玉成和李世贤的故居只剩下遗址,唯有陆顺德的故居保存得较为完好。

   

 在四王故居中,来王陆顺德的故居保存得较为完好。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清(1616年~1911年)

    ●康熙十四年(1675年)

    八月十二日苍梧发生3 级地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正月苍梧与藤县之间发生4 级地震。震中距梧州26公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七月将近十五,大霪雨。城墙四角全部坍塌。

    ●雍正四年(1726年)

    梧州府析出郁林州直隶广西行省,并析出博白、北流、陆川、兴业4县改隶之。

    ●雍正十二年(1734年)

    知府徐德秩在传经书院建学舍30余同,仍将书院改问“回澜书院”名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正月初六日 大雪。

    是岁大饥,饥荒中多有死亡。知府永常、同知李文在大较场设赈粥。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十月二十四日 大雪如棉花。

    ●乾隆五十年(1785年)

    正月 县人岁贡生李朝桐(李世瑞孙),以拯贫困、恤患难、老生救灾送暖等懿行被推举进京参加午叟宴,受赐鸠杖、银如意等奖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大饥荒,饿死尸首,道途相望。府县官在城东大较场捐赈施粥。

    ●嘉庆十九年(1814年)

    秋 东关发生大火灾,东门外厂前街火焚民居铺舍200余间。延烧奎光塔旁积薪,烟焰3日不息,塔尖凌霄檐马俱毁,塔身则至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始倒塌。

    ●道光三年(1823年)

    春 李百龄(古较场人)中癸未科林召棠榜进士、后官至直隶长芦盐运使。

    ●道光四年(1824年)

    苍梧南五乡群众捐资在铁顶角建炳蔚塔。临桂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篆额,知府袁渭钟题“文峦耸秀”四字。

    (摘自《梧州大事记》)

编辑:黄东莹 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梧硕公路建设用地获批
· 藤县召开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 “广西三月三·法治在长洲”民族法治宣传活动启动
· 梧州市城市管理系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万秀区组织开展防溺水相关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 梧州市高三学子全力以赴备考
· 梧州六堡茶斗茶大赛第四场预选赛4月20日举行
老旧小区改造初展容 ...
梧州市欢庆广西三月 ...
粤桂青少年在梧参加 ...
持续推广志愿服务
民族一家亲歌舞迎佳 ...
春日美景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