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陈勇佳)“一个星期就捕获700多公斤的广东鲂鱼和四大家鱼,价值过万元。”万秀区渔民吴阿志说。最近,西江鱼汛频繁,有经验的渔民每天到江中撒网都有不小的收获。
7月22日凌晨4时,吴阿志和老伴像往常一样划着渔船,到西江大桥至西江三桥水域捕鱼。循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吴阿志发现江面上泛起阵阵白沫,而且越来越多。“根据经验判断,这是洄游鱼群的迹象。”他立即用电话通知相熟的渔民,分享难得的收获机会。
“这是近几年来西江梧州段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广东鲂鱼汛,预计9月前还将有两次。”市渔政执法大队教导员钟纯介绍。这次鱼汛从当天凌晨4时持续至上午10时左右,在西江大桥上游一公里水域内,有40多艘渔船同时捕捞,场面十分热闹。渔政执法人员驾驶执法船疏通航道时了解到,许多渔民捕获广东鲂鱼在200公斤以上,大家打算把鱼存在岸边的网箱内分批销售。
据了解,每年5月至8月河水温度回升,是鱼类繁殖佳期。得益于近年来海事、渔政执法严厉,我市盗采河砂、非法捕鱼等现象减少,加上持续开展人工放流增殖,广东鲂鱼、鲢鱼等小型洄游鱼种,以及处于河道食物链顶端的鳡鱼渐渐选择到梧州河段产卵、“安家”。钟纯介绍,西江的鱼类大多属于杂食鱼类,其中广东鲂鱼的食物更为广泛,故而有“西江清道夫”之称,对净化水质贡献明显。另外,今年禁渔期时间延长,有几次鱼汛避开了高强度捕捞,西江生物链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开禁后,渔民能够“大网大获”增加收入,而且斑鳠鱼、长吻鮠等珍稀名贵鱼种也在梧州河段重现。
近日,令渔政执法队员感到兴奋的是,他们在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时,有多名渔民证实在桂江江段内发现了鲟龙鱼。据了解,鲟龙鱼是世界上少数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之一,每年溯河洄游寻找水质好的产卵场所。“渔政部门将开展江段物种普查,希望有更多市民关注和参与西江水生物资源保护。”钟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