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近日,女大学生小刘连续两天高烧,同时有恶心、呕吐症状。小刘以为是一般的病毒性感染,于是到附近的诊所看病输液,然而病情并没有好转。直到生病的第三天,小刘出现了血尿症状,才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就诊。尿常规显示,她的尿隐血(3+),尿蛋白(3+),加上高烧不退,医生建议她住院做进一步诊治。住院期间,医生在询问小刘病情后得知,她有一段时间尿量偏少,尽管她喝了很多水,但她以为是天气热出汗多导致的尿量少,并没有重视。经过小刘和家属的同意,医生为小刘做了肾脏穿刺活检,肾脏病理结果显示为IgA肾病。
医生在检查患者的指端关节。张琼之 摄
市红十字会医院肾脏病科、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徐志坚介绍,临床中诊断为痛风肾、IgA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都属于慢性肾脏病。当这些肾病拖延时间久了,肾脏就很难恢复原有的功能。时间超过3个月,病人尿液和相关的血液指标会随之出现异常,若尿常规异样增高,则可能患上各种肾炎、肾病、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或药物引起的肾损害等病症。
徐志坚指出,在门诊和体检时,有很多肾脏病人或者尿毒症病人被检出尿常规异常,但不知道其危害,也没引起重视,导致延误就医,肾功能丢失而引发肾功能衰竭,需要长期接受透析或移植肾脏治疗。其实,慢性肾脏病发病并不突然,简单的尿常规检查能及早发现“蛛丝马迹”。
徐志坚提醒,慢性肾脏病表现隐匿,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和表现,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尿液外观也可能和正常人一样,看不出来任何异常。尿常规检查是早期发现肾脏病最有效的筛查手段。一般人认为,尿液是人体排出的“垃圾”,但人体尿液是检测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徐志坚建议,市民最好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因为当人们吃下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会在血液里形成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毒素”,通过尿液将它们及时排到体外,保证人体内“干净的内环境”才不会影响健康。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项初步筛查,尿常规检查是医生筛查慢性肾脏病最直接的方法。尿检异常多数是早期肾脏病或尿路疾病的先兆,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分析检测尿中的尿蛋白、尿葡萄糖、尿胆红素、尿酮体、尿胆原、尿比重和酸碱度等。当市民拿到尿常规报告时,主要看“+”和“-”。如果全是“-”,说明一切正常,有“+”说明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市民有问题要及时找肾内科或泌尿科医生解读,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周晶瀛 张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