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考古成果的展现,藤县中和窑址和中和窑瓷器受到考古学者的关注,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有力证据
【古郡史话⑮】史海遗珠中和窑
2017-08-03 17:52    西江都市报   记者 黄颖盈

    西江都市报记者 黄颖盈 文并摄

    藤县境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幽僻小村落里,四散、堆叠着不计其数的青白瓷碎片与用于烧制瓷器的匣钵残体,不少稗官野史在当地广为流传。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考古成果的展现,这个幽僻的小村落随之声名鹊起,以此村落所在地“中和村”为名的出土瓷器——中和窑瓷器,因其制瓷工艺水平不输于景德镇同期产品,所以受到了关注。

    2013年,中和窑址跻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实证的层层剥落,坐实了中和窑址与中和窑瓷器的历史价值。

    窑址“瓦模”及碎瓷器遍地

    根据2006年自治区政府公布的中和窑址保护范围,其南起芝麻坪,北至黎山口,南北长约2公里,西从北流河至东山林纵深约0.5公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记者从中和窑址南面的庙口处,往芝麻坪方向走进中和村,很快就感受到了该村的独特之处:一条两三百米长的细狭街巷,依坡势拾级而上直通芝麻坪,街道以石板、石砖铺砌,有连片呈“S”形的纹路凸起。街巷两侧多为高矮不一的瓦顶民宅,颇为古色古香。在芝麻坪南面的山脚下,映入眼帘的画面比较震撼:难以估量的碎瓷残钵依着坡势堆积起来,足足有四五米高,部分较大块的残破匣钵体里,还清晰地粘连着瓷器失败品的碎片。脚踩小道,发出接连不断的“吱吱”“呲呲”碎瓷摩擦声,仿佛一声声历史回音,向世人讲述这里的历史。



中和窑址所在的中和村芝麻坪一带随处可见“瓦模”及其碎片,一些碎瓷器嵌套在“瓦模”里面。

    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仅是中和窑址10多处龙窑式窑炉所在地的其中一隅。数百年前,这里曾是怎样一派炉火冲天的景象,不禁引人遐想。

    不远处,中和村街巷入口及芝麻坪西面,朝北流河的方向,各有一处古码头。当时,一批批中和窑出品的上等瓷器也许就由此接驳海上丝绸之路外销。

    当地村民称,芝麻坪所在片区,旧称“老鸦塘”,随处可见“瓦模”及其碎片,甚至还有小山丘被村民形象地叫做“瓦模山”。长久以来,当地村民对漫山遍野的“瓦模”及嵌套在“瓦模”里面的碎瓷器见怪不怪,如今意想不到——它们竟然具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价值。



中和窑址一些土制用房的墙壁是用“瓦模”及其碎片堆砌而成,不过这些土制用房现在已经闲置。

    今年50多岁的黄钦德,是土生土长的中和村村民。他家在芝麻坪上的老房子是许多年前由祖辈修筑起来的。现在,芝麻坪成了中和窑址的重点保护区之一。黄钦德对此一度感到很诧异。

    其实,村民口中的“瓦模”是烧制瓷器过程中使用的呈漏斗形的模具匣钵。中和窑址的发现,与当地这些数不胜数的“瓦模”有密切联系。据悉,1963年,因连日不断的暴雨引发洪水,北流河沿江两岸受到洪涝灾害,梧州地区抗洪救灾工作组到藤县灾区了解灾情时,发现中和村当地碎瓷残钵遍布的情况,遂连同灾区情况一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很快,经过专家的考古试掘,中和窑址的身世之谜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隐没其中的神秘气息也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弥漫开来。

    考古试掘发现窑址价值

    经考古人员的努力与精心筛选,部分品相较完好、能较好展示中和窑瓷器工艺与特点的文物,已收藏于广西多个博物馆供公众观赏。

    自治区博物馆目前馆藏有中和窑出土器物“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影青葵口席地缠枝菊纹印花瓷碗、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和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等4件。其中,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是中和窑的代表作之一,此模与用其烧制的瓷碗同时出土,且印模图案清晰、线条流畅,这对研究宋代广西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藤县博物馆收藏了200多件中和窑的出土器物。其中,青白瓷海水缠枝纹婴戏纹碗、青白瓷高足碗、喇叭碗、卧足碟及印花喇叭碗等,有较高的鉴赏价值,馆内正在完善相关布展陈设工作。梧州市博物馆也有中和窑出土的青白釉斗笠盏、碗、浅碗、瓜楞折沿碗等文物。

    以上博物馆的藏品,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试掘的发现。由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成员韦仁义执笔的《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详细介绍了有关考古试掘过程与部分考古研究成果。

    1963年冬,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前往藤县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采集了一批标本。为了弄清中和窑址分布范围与烧造年代,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4年9月至10月进行了复查和试掘。1975年秋冬,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来广西实习,对中和窑址又进行了一次试掘。两次试掘清理废窑炉两座Y1、Y2,采集各种标本1000余件。

    其中,蘑菇状“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是对窑址烧造年代断定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其印背刻文一圈“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嘉熙”为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嘉熙二年”为公元1238年,“龙念叁”是该窑工匠名字。综合出土标本各方面所带有的时代特征,考古人员推断出,中和窑存在的年代应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晚期。

    窑炉Y1、Y2都是依山势而筑的坡式龙窑,Y1在窑址中段,Y2在窑址南端,两者相距200多米。对比发现,中和窑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后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往往采用一钵多件的迭烧法(此法起于南宋,盛于元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窑主们一心追求产量,而不那么讲究产品质量的经营作风。此外,印刻在出土匣钵、印花模具与瓷器上的字样,姓名很少雷同,匣钵上刻画的数字意指生产定额的记录。这些表明窑场当时从事生产的工匠数量之多,并已有较为详细、严格的分工。

    总的来说,中和窑址有20多处隆起如山脊的废品堆积,从山脚延至山顶。窑址分布面广,窑炉密集,废品堆积丰富,反映出中和窑址烧制时间延续之长、窑场曾经非常兴旺。

    吸引考古历史人员探秘解密

    虽然目前有不少考古专家及文史学者经研究认为,藤县宋代中和窑产品之精,可与负有盛名的景德镇同期产品相媲美。但是,景德镇早已声名远播,而在时光长河中湮没的中和窑,因偶然始被世人认识。两者迥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不禁令人欷歔,也令人对中和窑的历史浮沉愈发好奇。

    韦仁义认为,中和窑虽在地方志中未有记载,但它应该是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一处民间瓷窑。一方面,唐宋时期瓷器是外销商品的大宗之一。藤县地处长江水系经灵渠进入珠江的交通线上,当地富有瓷土且松木茂密,原料、燃料可就地取材,优越的交通及自然条件,促使中和窑的崛起与发展。北流河下游西江岸边的雅窑村晚唐五代窑址的出现,也为中和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引述《宋史·地理志》记载,宋代藤州入户籍的有6422户,若每户以5口人计约为3.2万余口人,以平均每口每年约用或损坏瓷器3件,则约需瓷器10万件。然而,中和窑使用的窑炉一般长约50米、宽3米,如以口径22.5厘米、高12.5厘米的较大型匣钵装烧,一次至少可烧2万余件较大的瓷器。由此推断:仅需一口窑、仅烧四五次,所生产的瓷器就足以供应全藤州的生活需要.如若没有其他销路,中和窑址不可能延续如此长的烧造时间。

    韦仁义认为,中和窑的发现既扩大了中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自治区的相关历史空白,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古代外销陶瓷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此外,藤县当地乃至广西境内的考古文献,在中和窑址被考古发现之前,并未有与中和窑产品出土或流传有关的记录。这进一步佐证,其产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当地供应的需要,而是为了适应当时对外贸易的瓷器需求。

    1986年,广西河池县长老乡古马村背古马山窖藏,曾出土宋青白釉席地缠枝纹花口碗一个,并被考古人员断定是中和窑产品,现藏于自治区博物馆。2010年出版的《广西通志·总述》中提到,广西古代瓷器以北流河一线为主,包括北流、容县、藤县、桂平等县(市),形成青白瓷瓷窑分布带。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说明中和窑的考古发现价值非同一般,且具有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切口与潜力。因此,自中和窑被考古发现的50多年以来,这里就吸引着不少文史学者孜孜不倦地努力研究。

    藤县历史文化研究者霍战平在受访时提出见解,景德镇为官窑、中和窑为民窑的历史定位,决定了二者往后命运差异的宿命。中和窑的生产技术,极有可能是由原居于景德镇等陶瓷生产技艺先进地区的匠师所传,他们因罪流放或因故出逃,沿长江顺流而下经灵渠抵达珠江流域。一开始,中和窑仅在当地自给自足地生产,后来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巨大商机的出现刺激着窑商们不断改良、提升生产技艺,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也由于生产原料、燃料的过分消耗,而令中和窑址走向没落,另迁他处。正因为是老百姓主导的民商行为,故该窑址未能列入史籍。

    历史文化学者岑沫在《神秘的藤县“中和窑”》《广西藤县“中和窑”史毁窑亡之谜》中,阐述了多种不同的大胆猜想。他提出,北宋皇朝在政权不稳的背景下,为偿还与辽、夏、金战争失利后的国家巨债,趁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于南方催生了一批瓷器生产基地“重点工程”以图求取对外贸易货币。因承地理环境优势,中和窑应运而生。但是,因涉及“国家机密”,中和窑的一切相关信息被禁止录入史料。因宋代战乱不息,中和窑在经历数轮停产、复工以后,终究还是在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
· “梧州拥军号”公交车开行
· 加强地灾隐患巡查保障安全
· 万秀区持续绷紧防汛抢险弦落实落细相关措施
· 被洪水围困车辆获救援
· 梧州市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 梧州市做好春季科技服务活动
水位上涨
抢工期加快建设
今起梧州市强降雨逐 ...
宝巾花盛开
修剪绿化植物
老旧小区改造初展容 ...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