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龙天传 通讯员 蔡远宁
“富硒水稻真是个宝,去年我全靠它甩掉了头上多年的‘穷帽’!”说这番话语的,是龙圩区大坡镇合垌村村民李洪棠。目前,他已将自家的水稻田全部换种富硒水稻,希望今年能获得更好的收成。
8月15日,李洪棠给富硒晚稻施肥。西江都市报记者 龙天传 摄
2016年,李洪棠被认定为合垌村的一名精准识别贫困户。自家的六亩水稻田,是李洪棠一家六口的主要经济来源。母亲日渐年迈,三个子女学费上涨,李洪棠背负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自家的水稻田种植的是普通水稻,其产量和产值都不高,家庭收入难以增长。
直至龙圩区推广富硒水稻试种植,李洪棠的经济收入才有了转折点。
去年6月,龙圩区发动辖区贫困户种植富硒水稻,经合垌村村主任李桂深的积极动员,李洪棠也愿意“尝鲜”。初时,李洪棠免费获得了有关部门分派的种子、肥料和农药等种植物料,但并不敢把换种的步子迈得太快,他只将两亩水稻田用于富硒水稻种植。结果,他很快就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据其介绍,普通水稻产量一造亩产约900斤,而富硒水稻产量一造亩产可达1200斤;在市场售价方面,富硒水稻每100斤售价约150元,这也比普通水稻每100斤的售价高出约20元。综合折算下来,李洪棠种植富硒水稻后,每亩水稻田可实现增收500元。为此,李洪棠今年将6亩水田全部改种富硒水稻,早、晚两造收成共可实现增收约6000元。
种植富硒水稻的成功,也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产业前景。今年8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梧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吨半稻”富硒超级杂交工程框架协议,合垌村也被列入试点工作行列,创建一个100亩的“吨半稻”富硒水稻试验示范田,进一步实现龙圩区富硒水稻生产提质增效。
事实上,像李洪棠这样依靠种植富硒水稻而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不在少数。2016年,合垌村共有精准识别贫困户72户。截至目前,已有51户依靠富硒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脱贫。今年是龙圩区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既要巩固脱贫成果,又要完成新增减贫任务,因此龙圩区继续大力推进六堡茶种植、温氏养鸡、富硒水稻种植、田螺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