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凌晨,在龙圩区龙城家畜定点屠宰厂,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队员从生猪胴体上割取样品送检。 陈可夫 摄
梧州日报讯 (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覃华峰)8月18日凌晨4时,夜色如墨。龙圩区龙城家畜定点屠宰厂内,几十名工人正干得火热。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队员准时进厂与驻厂兽医会合,提取抽检样品,准备送往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进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
宽敞通透的屠宰车间内,生猪嚎叫声十分刺耳。一头生猪被工人放上流水线宰杀,褪毛、清洗、开膛、劈半,整个过程不过15分钟,随即进入宰后检疫环节。龙城家畜定点屠宰厂管理人员介绍,这里日均宰杀150多头生猪,占该城区鲜猪肉供应量的90%。为保证市民吃上新鲜安全的猪肉,官方驻厂兽医要在6时前完成生猪宰后检疫工作,按程序要检验生猪的头、蹄、胴体、内脏,并通过显微镜检查确认无常见寄生虫及口蹄疫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疫病后,才加盖检疫印章和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像这样的定点屠宰厂,市区里有三家。”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队员李锦辉说。他介绍,执法部门要不定期巡检屠宰厂,监督驻厂兽医开展检疫工作,每逢上级部门开展例行检查时,还要负责提取、保存、寄送生猪肉片样品,一轮工作下来,队员们时常要从凌晨连续工作到傍晚。“按照一年180多次的例行抽检频率,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平均每周会有两到三天。”李锦辉说。《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相当于生猪的“身份证”,内容非常详细,有起运地点、动物种类、动物数量和用途等,还有货主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执法人员和兽医在屠宰环节中一旦发现问题,即当场扣留患病猪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倒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主任科员梁铁南参加检验检疫工作二十多年,负责指导青年队员对猪肉取样进行甄选切片和封装保存。他介绍,市民餐桌上有九成以上的肉类食品与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有关。现在,我市已建立市、县两级执法终端监控执法平台,所有动物检疫申报点实施电子出证,实现牲畜饲养、出栏、屠宰全程监控,有效杜绝逃避检疫、出售屠宰加工病死动物及其产品和违法添加“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因此,市民和饮食业经营者购买定点屠宰厂宰杀的牲畜、肉食品,其质量安全更有保证。
当天清晨7时,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大队队员刚完成巡检生猪定点屠宰厂及取样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奔赴万秀区龙湖镇两家三黄鸡养殖场,抽检兽药和开展鸡肉取样检测。据统计,在农业部和自治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查验收,以及饲养、屠宰环节快速监测“瘦肉精”中,我市已连续五年通过自治区样品检测,合格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