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 龙天传
金秋九月,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了印尼的首都雅加达。
据《中国茶讯》(1951年版)杂志介绍,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而许多华工又需长期露天作业,工作环境极差。为对抗恶劣的环境,不少前往东南亚矿区工作的华工都会带上自己家乡的茶叶,因此,当时的东南亚矿区里,最多的就是六堡茶和乌龙茶。
雅加达,当年华人进入南洋地区的重要一站。据《东南亚概述》一书记载,从17世纪开始,就有华人在雅加达地区从事开垦、种植等工作。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荷兰殖民者开采印尼的邦加、勿里洞锡矿,更是大量使用华侨华人做矿工。
9月4日至7日,我们奔波于印尼的雅加达地区与西爪哇省采访。然而,最终我们却无奈地发现,在当地要了解六堡茶的历史与文化,这确实很难。
“由于文化断层严重,现在,印尼大部分华人华侨都只喝咖啡、加糖的英式红茶,以及当地出产的花茶和‘乌龙茶’。中国茶叶在印尼当地的销量都极为有限,更别说六堡茶了。”印尼茶商林莹辉向我们介绍说。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雅加达地区的唐人街还有几家广式茶楼。之后,随着印尼华人阶层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本地化和西化,当地华人的生活习惯逐步转变,这些茶楼也因此陆续关门了。”雅加达印华百家姓协会副主席张在进接受我们采访时,也分析了中国茶叶在印尼销量大减的原因。
“你们即使是深入昔日的锡矿区,可能也难以找到需要的资料。因为,那里的很多华人早已迁往其他城市生活。”印尼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陈杜栋的一番话,更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
现实给我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但我们却不能停下追寻历史的脚步,因为,努力接近事实的真相,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我们不仅多方采访当地的茶人茶商,与部分华人团体的代表“茶叙”,还深入到大型超市、当地茶园和印尼客家博物馆等实地调查,终于,收集到一丝线索。

记者在雅加达慈济中心里与当地茶人交流中国茶道。 苏爱清 摄
今年65岁的华人叶玉萍,在雅加达慈济中心从事茶道的推广工作。她告诉我们,虽然她们这一代人很少喝中国茶,但她的父辈是从中国来印尼的华人,习惯喝中国茶,尤其是她的三伯父,他长期以来都饮用黑茶。
今年66岁的黄荣汉是来自邦加岛的华人,他向我们讲述邦加岛的生活习俗时所说的一番话,更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据黄荣汉介绍,清代末年,他的曾祖父从广东梅州乘船去到邦加岛。当时,岛上有很多开采锡矿的华人矿工,他们大多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邦加岛上的许多华工都爱喝“南邦(印尼语音译)茶”,这种茶最初都是由被“卖猪仔”的华工随船带来的。当地华工把这种茶作为一种中药来使用,认为它可以消暑化湿。而且,华工们每餐吃了油腻的肉食以后,也习惯喝这种茶消食去腻。“南邦茶”在当地的使用量很大,从他的曾祖父开始,一直到他的父亲,历经三代人经营的土产日杂铺都经销“南邦茶”。但也因为这种茶叶使用量太大,华工们随船携带的茶叶供不应求,后来,当地的华人华侨就直接用印尼本地的茶叶制作“南邦茶”。时至今日,邦加岛上的华人仍然饮用这种“南邦茶”。
黄荣汉还介绍说,邦加岛上的华人饮用“南邦茶”,传统的饮法是用一个大陶罐或大木桶,把茶叶投进去,然后冲满热水,闷上一段时间,再用大杯子舀着喝。“南邦茶”冲泡以后,外观、口感虽有些像普洱茶,但味道却没有普洱茶那样苦涩,与记者从梧州带去请他品尝的六堡茶倒是相似。
在印尼,我们虽然最终还是无法确定当地是否有饮用和经销六堡茶的历史,但是,在邦加岛“南邦茶”的口感特征和饮用方式中,我们还是依稀“触摸”到一缕六堡茶昔日在印尼的痕迹。
幸好,我们没有放弃追寻“真相”的努力,在随后几天进行的“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新加坡站以及马来西亚站的采访中,我们获悉,新加坡的广珍茶庄、安发行茶庄,以及马来西亚的广汇丰茶行都曾把六堡茶销给印尼的消费者。安发行茶庄的掌门人黄国盛更明确告诉我们,20世纪90年代,每年销往印尼的六堡茶都有几十公斤,购买者是经营餐饮业的客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