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谢韵
近日,在富民片区棚改项目富东工作站,记者见到了该项目攻坚三组组长覃勇,他正忙着接听电话。电话那头,有了解棚改项目推进情况的,也有咨询棚改政策的。就在他接听电话的当口,项目攻坚组的几名工作人员正“守”在他身旁,准备咨询关于棚改户签约的事情。
如此忙碌的工作节奏,覃勇已经习以为常。自从富民片区棚改项目开展以来,他和几个同事几乎一个月没有在家吃过晚饭。“刚开始也有心理准备,知道棚改项目工作站的活比较多,但真的没料到会这么多。”覃勇说。
今年3月,富民片区棚改项目启动,工作组人员陆续入户开展动迁工作。对于棚改户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能领到多少补偿金,而项目工作人员则成了他们最关注的人,因为他们懂政策、会算数。
覃勇说,正因如此,到了8月份进入签约阶段后,每天都有几十户棚改居民来工作站签约、咨询,工作人员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因为除了仔细讲解政策,动迁组工作人员还要逐项对照帮棚改户计算他们将能领到多少补偿金。遇到棚改户对补偿标准有异议时,工作人员还要耐心劝导,把政策解释得更加透彻。棚改户签约后,工作人员还要做好资料整理、录入等繁琐的工作。
“忙完了白天的签约,晚上还有工作。”覃勇说,白天在工作站为棚改居民提供签约、咨询服务,晚上就要上门入户给部分棚改户做动员工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始签约时,住在富民三路的一位棚改户怎么也不同意签约,打电话不接、上门敲门也不应,就算见上了面,你对他说两三个小时的话,他也只回你一两句。”覃勇说,他和同事为此上门十余次,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后来,他通过街道办联系上这位棚改户的家人,让其家人来做思想工作,跟他讲政策。直至第一期签约、搬迁奖励最后一天夜里的11时,这位棚改户才到工作站签约。
“为了做好签约工作,我们基本以工作站为家了。工作站虽然不提供早饭,但是包午饭和晚饭,之前在动迁组的时候,我一个月没有回家吃晚饭。”覃勇说,虽然他已经提前跟家里人打了招呼,但家人依然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棚改工作站的工作会那么忙。
如今,为了配合棚改工作的开展,覃勇已经从动迁组调整到攻坚组,继续负责富民片区棚改项目工作,白天跟进棚改项目,晚上开展入户动员。
覃勇说,将心比心,棚改户不喜欢一大早就有人上门打扰,因此他和攻坚组的同事等到棚改户吃完晚饭、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才上门与对方做签约动员,“这样气氛更轻松些,工作效率也更高。”覃勇说,通常到了晚上11时多,他和同事才下班。
“对我来说,工作和生活,真的很难兼顾。但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在工作上马虎了事,这对不起自己的工作,也对不起棚改居民。”覃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