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记者 全淦枚
摄影:麦朝枢 从建城至今,两千多年来,梧州这座城市不断扩容着。变迁中,她造就了梧州的繁荣境况,使得梧州出现了不少繁华的老街道,这些街道篆刻着梧州厚重的历史印记。其中,梧州人熟悉的五坊路以及大中路一带,更是见证了梧州百年商埠的繁华盛景。五坊路和大中路皆位于梧州城区河东闹市之中,两者相互联通,自古便是梧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百货流转要地 士商萃集往来 “在过去,五坊路被称为会馆街,后来因为这条街道有5个坊,所以改称五坊街。1953年又与九坊下路、小南路合并,统称五坊路。1982年时,将原小南路划出,但仍称五坊路,并一直沿用至今。”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杜士勇表示,自清末开埠后,梧州便成了广西“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梧州河东的老街道纷纷成了各地商贾往来之地,五坊路、沙街(今南堤路)等街道更是经贸业兴旺无比。 89岁的梁桂英从小住在五坊路一带,她表示,过去,人们通常称三十家为一坊,五坊路有五坊,是居民聚集地。“以前,五坊路是著名经商地,以经营绫、罗、绸、缎、花纱布匹以及日用百货、金银首饰等商品为主。”梁桂英说,民国时期的五坊路,街道两旁遍布着各种布匹绸缎的商号,售卖着从上海、天津、苏州、杭州、广州或者香港等地运来的棉纱。梧州光复后,五坊路经营布匹绸缎的商号达到10多家,有的专门从事批发棉布,有的专门零售各地产品。 此外,当时在五坊路经营百货业的也有10多家,比较有名的就有一新百货商店以及天伦百货商店,专门经营高档商品。还有几间金行在此经营,这些金行经营金银首饰买卖,各种金银饰品齐全,甚至连昂贵的钻石饰品都有,而且各金店防伪意识强,注重品牌保护,经营的饰品皆刻有店名,以防假冒。 五坊路所在的连片骑楼,曾是当年梧州商埠繁华之地,与四坊路、九坊路等街道曾是梧州商贸最活跃之地,造就了梧州百年商埠的辉煌。“当时的五坊路商贾云集,店铺招牌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各地商贩前来。而且由于这些店铺应有尽有,梧州人上至官商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到这里采购。”梁桂英说,那时候的五坊路,流光溢彩,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五坊路所在的连片骑楼,曾是当年梧州商埠繁华之地,是梧州商贸最活跃之地。 在这条繁华的街道里,平码行(经纪业)、银钱(金融)业、商贸业等行业尤为发达。经这里进出的布匹、洋货络绎不断。据《梧州街巷寻踪》一书所介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马路中间允许摆卖小货摊,五坊路的生意更是兴旺,每个2米宽的摊位月租五六百元,而个别商人为了买个永久摊位,出到1万元还不一定买得到。由于生意红火,人流众多,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坊路一带还是梧州集市贸易和百货经销的要地,繁华盛景也成了梧州百年商埠的缩影。 此外,五坊路还拥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粤东会馆。走进五坊路,便会看见这栋外墙标志着“粤东会馆”的建筑。“因为这座粤东会馆,我们老街坊都习惯叫五坊路为会馆街。”对于粤东会馆,梁桂英清晰记得,过去每年清明时节,会馆都会派发烧猪肉给广东商人。她说,当初很多广东商人来到五坊路经商,而粤东会馆便是专门为广东商人服务的会馆。 
位于市五坊路小学内的商会旧址。 据了解,清乾隆五十年(1875年),粤东会馆始建在今梧州市五坊路小学,成为广西最早建成的粤东会馆,后毁于一场大火,直至1878年,再次在原址旁重建起来。从这栋建筑,也可以看出当时五坊路广东商人之多。杜士勇表示,粤东会馆是广东商人联络感情、交流信息、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各派利益的场所,要求入会的广东商人必须遵守和讲究商业信誉,买卖公平,取信于民,违者处罚。多年来,会馆起到了联络广东商人乡情,团结同乡,处理会员纠纷的作用。 红色火种活跃 金融地位凸显 与繁华的五坊路相比,昔日的大中路也是一条热闹的街道,除了拥有繁荣的商业,这里也是梧州政治、文化中心,汇聚着各种各样的机构。广西银行总行、梧州商业、同业工会、梧州基督教堂、中国红十字会梧州分会、广西省立第二中学(今梧州市第三中学),以及各种中共党组织等机构的旧址都位于此地,人们在这里进行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其中,在动乱的民国年代,何定、梁学敏、刘毅生等不少中共党员,以及众多进步志士在此组织各种活动,宣传进步思想,传播红色火种为救国救民而奔走。而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更曾是梧州学生运动中心,众多梧州进步学生在这里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此外,大中路几乎汇集了全市的书店、书社以及各种报刊,有名的中西学堂、苍梧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及梧州女子中学等学校旧址也汇集在这里,曾先后培育出李济深、陈漫远、李素秋等社会精英。 据了解,从民国十四年(1925年)起至解放初期,在这里设立的书店至少有24家。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以及专营石印线装书的上海广益书局、锦章书局、会文堂书局等,均在此设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也有不少有名的书社或者报社落户于此,如苍梧书社,民国八年广西学联和梧州学联的机关报、民国十四年的《梧州民国日报》、民国十五年的《广西学生日报》、民国二十六年的《战报》、民国二十七年的《中山日报》(梧州版)以及随后的《新民报》、《大公报》、《新中报》、《民众日报》、《新广西日报》、《钟声报》等。 据杜士勇介绍,这些书社、书店以及报刊有不少是中共党员组织创办的,如苍梧书社就是在1926年由中共地委委托共青团梧州地委筹办的,著名的春葩书社则由中共广西特委开办,而生活文化合作社书店、八桂书店等书店则是由中共党员梁寂溪、莫西凡等人开办。这些书社、书店发行、刊登以及出售众多进步书刊,传播各路新闻以及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如今,走进大中路,还能够依稀探寻到这些旧址印记,透过这些印记我们仿佛看到了红色革命的火焰在大中路燃烧。 
大中路苍梧书社旧址。 在大中路有一座巨型建筑物,这座建筑物直到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在全广西是首屈一指的,人们称之为“广西第一巨厦”,它就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统治广西时于抗战前夕花巨资建造的广西银行。这座“金融巨厦”几经易主,见证了大中路的变迁。梧州解放后,梧州市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直至市党政机关西迁后,其旧址才由现在的交通银行使用。多年来,虽然作了修整,但基本仍保持着当年的风姿,成为大中路一景。“小时候,我总爱和邻居小伙伴一起到这里看人来人往,把这些宏伟的建筑当做景点一样去游览。”这是梁桂英等人的共同记忆。 “巨厦”对面,就是梁“太史第”的原址。据传,这是清同治年间,原籍广东高明的梁嵘椿到梧州,以教书糊口。后来,他和长子梁廷栋一起赴京赶考,父子同时中进士。而父子致仕后,尤其是儿子梁廷栋在山东治理黄河有功,朝廷念其功绩,便在梧州为其建造房屋,并授予“太史第”匾额。如今,大中路虽已几经变迁,但“太史第”的遗址仍可寻,其后人梁次山也一直在大中路生活。 
梁“太史第”旧址就在大中路一带。 梁次山说,过去,大中路有很多抗日活动,甚至后来的梧州市行政中心机构也多设在这里。集聚了政治、文化机构的大中路,在民国时期当仁不让地成了梧州革命活动中心地带,带领梧州甚至周边地区进行了各种革命活动。如今,在大中路的两侧的建筑楼柱子上还篆刻着这些机构、书店、书社的旧址简介,随着历史的步伐这些遗迹依然散发着特有的芳香,激励着后人。 
大中路拥有繁荣的商业,曾是梧州政治、文化中心,汇聚着各种各样的机构。 往昔盛景未远 今日繁华再现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记忆。而骑楼,可以说是梧州人的回忆。走进五坊路和大中路,入目的便是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它们是梧州骑楼城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有特色的建筑群,往往令人流连忘返。灰白的墙壁,层高三四层,或仿巴洛克式,或中西混合风格,或岭南风格的骑楼民居在五坊路和大中路尽显风情。梁桂英从小就住在骑楼里,以前年轻的时候,她经常在这种“上楼下廊”式的临街建筑里穿街走巷,感受热闹非凡的繁荣街景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市井生活。梁桂英表示,由于城市中心西移,梧州老城区昔日的繁华已经在慢慢褪去。虽然盛景不再,但是五坊路和大中路这两条老街道上,蕴含着厚重历史气息的连片骑楼商铺依然林立,如今更是已经成了梧州的特色景点,五坊路已经被打造成了梧州特色小吃街,各种美食节常在此举办,而大中路的店铺也多是特色小吃店。两条老街道汇聚着众多的梧州老字号,成为梧州有名的美食街,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寻味、游玩。 夜幕下,两条街道沿街商铺灯火辉煌,在散发着旧时光的骑楼城里,游人如织。在这两条街道里,众多蕴含着梧州风貌的建筑、旧址,无一不在展示着梧州市民过往的生活场景。不少梧州人以及外来游客都喜欢漫步在这两条街道上,一边领略骑楼城百年来的韵味,一边品尝梧州地道的美食,这也成了这两条老街的另一道风景线。旧颜与新貌在此交融辉映,让这两条老街道营造出更别致的街景。 
五坊路已经被打造成梧州特色小吃街。

五坊路特色小吃街已经成为游客的寻味之地。 听到这两条底蕴深厚的老街道将会被打造成梧州市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这让梁桂英等老街坊感到高兴,她说,把祖宗留下来的珍宝保护好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杜士勇表示,五坊路—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梧州万秀区河东城区西部,由五坊路、大中路组成,北起梧州三中、法院里,南到西江一路,西起桂江路,东北到东正路,东到中山路。整个历史文化街区以五坊路和大中路为核心,保护规划面积为32.30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1.25公顷。 “五坊路以及大中路一带,历来就是梧州的城市中心,遗留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旧址,以及丰富的文化精神。如今,也发展成了梧州的特色街道,对梧州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梧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陈金源表示,对五坊路和大中路的保护,要以保护、维护历史文物为主,且要把这两条街道的传统风貌一代代地维持下去,重塑梧州城市的印记,让后人可以有史可循。 据梧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相关申报资料所示,未来,有关部门将会对该历史文化街区里的文化遗迹以及建筑群风貌加大保护力度,街区的整体环境会被进一步优化,整改后这里会成为保持传统特色的文化居住社区。与此同时,其历史文化资源会进一步被合理利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有文化内涵、高品质的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此外,这两条街道的骑楼城建筑群,也将会保留沿街开铺、二层居住的功能布局,突出近代建筑群的特色,成为梧州骑楼城的杰出典范。 据悉,整条历史文化街区的骑楼建筑会被分期修复,街与江之间的景观联系也会被重建,届时沿江风貌便会重现人们眼前。而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则会发展成为梧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