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从船屋到平房,从吃河水到吃井水,疍家人彭桂荣走上了前两代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完的上岸之路
“水流柴”过上漫步陆上的日子
2018-07-23 10:34    梧州零距离网-西江都市报   记者 陈素雅

梧州零距离网-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渔歌袅袅,百舸争流,西江上船艇云集,水上居民以舟为家的景象,是梧州“疍家人”刻在历史文化长廊的一幕。2006年,梧州市最后一批近百户水上人家走出祖祖辈辈与之相伴的住家船,到岸上安居乐业。至此,全市301户1500多人告别了“浪奔、浪流”的水上漂泊生活,西江水道“疍家湾”这一道古老而独特的风景,仅以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水流柴”:苦涩的历史记忆

梧州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汇集了广西85%以上的水量,从秦汉时期起就是沟通两广的交通要道。在梧州,很多渔民世世代代逐水而居、以船为家,靠河运和捕鱼为生。到了明代,政府对梧州靠泊桂江、西江岸边的水上疍家实行编户入籍,给予合法的居民身份。

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英国在梧设立领事署。也是在这一年,“疍家人”彭桂荣的爷爷在长洲岛上出生了。彭桂荣整理的家族资料显示,彭家祖上差不多十代人都是以木工维生,但因逃避战乱,从爷爷这一代起,举家离岸住到了船上,成为以水为陆、以船为家的“疍家人”。彭桂荣和父母、妻子麦秀兰都是在船上出生。据有关资料记载,1954年梧州城区水上居民达2.3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1.16%。这些水上居民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藤县、苍梧、平南等地迁移过来的。

身为“疍家人”,彭桂荣的先祖们流传着苦涩的故事,因为以船为家、居无定所,被陆民戏称为“水流柴”。长久以来,“水流柴”式的“疍家人”成为受压榨的人群:上岸不准穿鞋,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平日只能饮用河水,出售水产品也被层层盘剥……

“我小时候一家七八口人就住在类似冲锋舟大小的小艇里。”今年60岁的彭桂荣大半辈子生活在船上,他说的小艇只有四米长、一米宽,如今被拴在桥底旁堆放杂物,“睡在木板上都是头并头、脚并脚,根本不能翻身。原来我父母就撑着这艘小艇,哪里有鱼就带着我们去哪里”。为了抵挡风浪,这些水上住船“肩并肩”挨着,艇与艇之间架着木板通道。新中国成立前,彭桂荣的长辈们没在岸上生活过,一旦遇到大风雨,身边亲友船沉家毁人亡的悲剧还时有发生。

水泥船:最后的船上岁月

彭桂荣所属的泗洲村渔业组,约有460名“疍家人”及后裔。直至如今,在龙圩区四合村附近的一小片静水域,仍然停泊着20多艘船屋,大的三四十米长、四五米宽,小的只有三米长、宽不到一米。这里的每一艘大船,都曾经是一户“疍家人”的栖身之所。

在龙圩四合村的一小片静水域,至今仍然停泊着大小20多艘船屋。记者 陈素雅 摄

在2003年之前,彭桂荣和妻子儿女也曾经生活在其中一艘船上。通过一根长3米、宽30厘米的跳板从岸上进入曾经的彭家,这个约60平方米的“房子”里有厨房、卫生间、客厅和卧室,入室地面贴了瓷砖,船内通电,各种家电都可以使用。彭桂荣说,与先辈的住家船相比,这算是“豪宅”了。但长年的江水浸泡和风吹雨打,船身损坏相当严重,水中黑色小贝壳把船底水泥吃掉一层又一层。

“这条船是水泥船,买的时候花去了全家人的积蓄,但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彭桂荣说。20世纪80年代后,船运行业逐步淘汰水泥船,许多“疍家人”趁机把这些船买下改装,就成了真正可遮风避雨的家。

然而,水上毕竟不如岸上方便,日常炊事便是一大难题,人们常在人迹罕至的岸边搭个小木棚煮食。每年台风季节或西江洪峰过境时,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便要下船劝“疍家人”上岸避避。但是,人可以上岸,家却搬不了。每当刮风下雨,船顶一旦被吹破吹翻,船屋里的全部家当就会严重受损。到了冬天,江风凛冽,船屋必须要遮得严严实实,并支起小炉子才能抵抗严寒。因为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之中,不少船家人到了老年都有类风湿等疾病。

改革开放后,随着水上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大批“疍家人”开始移居上岸。当时,市政府将他们安排到云盖山市航运局宿舍和平民冲一带定居。上岸后的水上居民都是集中聚居,形成新的居民点。

上岸:漫步陆上的日子

进入21世纪,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加速改变,越来越多“疍家人”离开船屋上岸安居。2000年开始,市政府努力改善水上居民居住环境,动员他们移居陆上。到2006年,我市先后在市区云龙小区、钱苑小区兴建经济适用住房550套,优先安排给水上居民入住。

如今,彭桂荣与麦秀兰的家就建在自己的船屋岸上。与陆上邻居不同的是,这栋约20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一分为二,一半住人,一半用来当船舱工作室。“家”被固定下来,老彭和其他“疍民”们再也不用过流浪的生活,他们大多在长洲岛附近水域捕鱼,每天都能回家,孩子们也终于可以规律上学了。

“刚搬进新家时,睡在不摇晃的床上还真有点不习惯。”今年58岁的麦秀兰已经在岸上生活了十多年,与记者聊天时,依然按照以往在船上的生活习惯,单脚盘在了椅子上。她笑眯眯地说,活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埋街吃井水”、睡“有四条腿的床”,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当然,与陆上居民相比,水上人家的生活仍有很大不同。因为许多人仍以养鱼、打鱼为业,他们的日常饮食中,美味的河鲜从不会缺席,并且常被制成鱼干、鱼糕等各种菜肴。孩子从刚会走路起,父母仍然会给他们系上一条绑带,带子另一头系在船舱顶部,防止他们落入水中。更有不少家庭上岸定居后,家中的布局、摆设也是仿照当年在船上的格局。

当年因为疍家人四处流动,麦秀兰没能上学识字。上岸定居后,她对现在的生活格外满意:“刮风下雨可以安心睡觉了,用的是井水,格外清冽。孩子们在龙圩区租了房子,孙辈们上学不成问题,现在只有老头子偶尔还会到船上住一住。”

编辑: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苍梧县狮寨镇举行第三届青梅文化旅游周活动
· 梧州市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行业秩序规范
· 万秀区全力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 苍梧县召开全县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
· 长洲区大塘街道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显成效
· 藤县太平镇多举措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为选手助跑为消费助力 本地餐饮住宿行业推出优惠活动
“四好农村路”助力 ...
绿化美化公园景区
诵读古文传承国学经 ...
高新科技企业扩能升 ...
水位上涨
抢工期加快建设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