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城演义㉔】梧州播下红色火种 星火燎原遍及八桂
2018-08-03 10:07梧州日报记者 黄海志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黄海志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除署名外)

    大革命时期,梧州是广西红色革命当之无愧的摇篮,在广西党史上写下了十几个值得自豪的“第一”,如广西第一个中共地方党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广西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工人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妇女支部……红色火种,正是从梧州沿着西江这条红色通道逆流而上,慢慢在广西从微小星火逐渐发展到燎原的。

    A【地缘优势,梧州成广西“播火”第一站】

    “梧州在广西党史上拥有不少‘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当之无愧的发源地。这些‘第一’的形成,可以说都发轫于梧州作为马列主义在广西传播的第一站上。”谈起梧州在广西革命史上的地位,梧州市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说。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使梧州成为马列主义在广西传播的第一站。

    梧州,广西的水上门户,得西江黄金水道之独厚,成为大西南与粤港澳联系的枢纽之地。地缘优势往往演化为发展优势,在近代、现代发展中,梧州由此成为广西的经济、文化重心,深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工农民众觉醒,成长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梧州成为马列主义在广西传播的第一站,这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历史条件作用下的必然产物。”陈金源说。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阶级斗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梧州是广西近代工业的策源地,工业、手工业工人较多,工人阶级不仅数量多,而且所受的压迫也最大,再加上梧州便利的交通条件、重要的政治地位,最终使其具有传播先进思想的丰厚土壤,成为广西最先沐浴马列主义阳光雨露的地方。

    史料记载,1906年(清光绪末期),随着梧州官办炼锑厂等现代工业投产,梧州开始出现广西第一批产业工人。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梧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已经达到比较发达的程度,涌现出了一大批近代工商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开始发展壮大,工会组织也不断得到发展。1926年,梧州拥有行业工会及基层工会共38个,工会为产业工人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梧州海员工人的作用。早在1897年,梧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员工人。据相关资料统计,20世纪20年代中期,梧州轮船、机器等现代产业工人人数达7000多人。梧州海员工人经常往来于广州、香港等地,较快地接受这些地区的先进思想影响,思想觉悟较高,懂得一些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在斗争中起了带头骨干作用。

    “梧州的无产阶级队伍,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至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有组织的工人人数已逾万人,工人斗争的规模也随之发展。”陈金源介绍,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梧州的无产阶级队伍急需先进革命思想的武装,这成为马列主义得以在梧州传播的思想基础。

    陈金源认为,五四运动后至梧州党组织成立前,马列主义在梧州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

    其一,一批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梧州籍进步知识分子从外地寄回或带回进步书刊,向家乡亲友宣传马列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前后,梧州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学校读书或工作的知识青年不少,他们在大城市学习、生活,较早地了解俄国十月革命,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并利用通信或回乡的机会,向家乡亲友宣传革命进步思想,一些青年还寄回或带回进步刊物。

    其二,外地团组织派人来梧州宣传或邮寄进步书刊到梧州,宣传马列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北京和上海学联会便派出代表黄士嘉、李运华、蔡灏等来到梧州,他们不仅与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负责人磋商组织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会等事宜,还经常向梧州邮寄和介绍有关革命宣传品。当时,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新青年》在梧州便设有代派处,省立一师学生陈公佩曾负责代派该杂志。

    其三,梧州本地进步团体创办报刊,宣传马列主义思想。

    1919年7月11日,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出版了第一期《救国旬报》,宣传救国道理。广西省学联和梧州学联共同创办的《救国旬报》也为马列主义在梧州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B【文化基础,助力马列主义广泛传播

    “马列主义最初在梧州传播,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作出了贡献。”陈金源说,“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讲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时,说了一句重要而客观的话,‘讲马克思主义还是国民党人在先’。”

    1921年12月23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会见应邀到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中,马林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观点,得到了孙中山的赞同。

    1922年4月,孙中山从桂林返梧驻节。在此期间,他召集军事会议、发动梧州各界群众集会,宣传马林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明国民党要与共产党建立两党友好合作的姿态。由此,马列主义通过革命先驱的身体力行,开始在梧州得到初步传播。

    马列主义在梧州真正得到广泛传播,则是从谭寿林、龙启炎等中共党员的到来开始的。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把握住省港大罢工的有利时机,先后派中共党员龙启炎、谭寿林、共青团员周济等到梧州进行组建共青团和共产党组织活动。随着共青团梧州支部、中共梧州支部的相继成立,马列主义开始在梧州得到广泛而系统的传播。

    后来,为了把工农运动向全广西推进,梧州地委成立后派了一批党员、团员沿江而上,到藤县、平南、桂平、贵县、南宁、东兰的同时,还从支流桂江到桂林,从支流黔江到柳州,从支流绣江到容县、北流等地,开展宣传马列主义和建党建团工作。至此,一个以梧州为中心,辐射全广西的党团组织渐渐建立起来。马列主义也因此在广西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工人、农民、青年等革命群众运动。

    事实上,马列主义在梧州的传播进程中,梧州的莘莘学子功不可没,梧州也成为广西学生运动的起源地。

    1919年5月27日,梧州城内一派春天的景象。风雨如晦之中,小城已无法平静。当日,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在梧州宣告成立,这是广西第一个以“救国”为宗旨的学生爱国团体。来自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广西省立第一师范、苍梧道立师范学校、培正学校等校不甘做亡国奴的学生纷纷加入联合救国团,以演说、游行、示威、罢课等战斗姿态,支援发生在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讨伐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的暴行。

    “其实,当时梧州的进步组织与各地革命活动已有密切联系,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消息就从北京传到了梧州。当学生们得知腐朽的北洋政府逮捕示威游行学生的消息后,立即起来声援。从大学、中学到小学,学生们都主动罢课,每个学校都有一些最积极、最先进的分子挺身站出来,召集各校全体学生开大会,当时广大学生热血沸腾,踊跃发言”,陈金源说。

    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成立后,除了和各地学生联合会取得联系外,还创办《救国旬报》等报刊发表宣传救国道理。该报在当时颇受读者推崇,除在梧州发行外,广西各报馆都有出售,成为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推动梧州乃至整个广西学生运动发展的得力旗手。

    当时,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在广西学生界有很大影响力,它在推动全广西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在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这样的学生爱国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广西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马列主义思想也由此在梧州和广西得到进一步传播。

    C【成立支部,广西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时间进入1925年,南方城市梧州,美丽的西江如往常一样静静地流淌着。然而,在这座一切都似很平静的江滨山城,其实正悄悄地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1925年8月初的一天,一位身材矮小、形象斯文却极显干练的男子,带着简单的行李,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介绍信,叩开了位于梧州塘基街国民党市党部的大门。他就是中共党员龙启炎,是来就任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机关报《梧州民国日报》总编辑的。

    当时,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诞生的梧州民国日报社刚被暴徒捣毁不久,摆在龙启炎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重新出版发行《梧州民国日报》,以此作为共产党在梧州的舆论喉舌。龙启炎与稍后受派到梧州协助他工作的钟山、周济、李血泪等同志一同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进行《梧州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以报纸为媒宣传反帝反封建和马列主义思想,同时还着手开展建立党团组织以及外围组织的工作。

    同年秋天的一天,时任中共广东区常委兼军委书记的周恩来秘密来到梧州,了解并指导梧州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工作。从梧州返穗后,周恩来即向广东区委汇报了梧州的情况,认为梧州已经具备了建立党组织的条件。

    1925年9月4日,共青团梧州支部宣告成立,团员4人,由龙启炎任支部书记,受共青团广东区委直接领导。“这个共青团梧州支部实际上是一个党团联合组织,以共青团支部的面貌开展各项活动,事实上为后来党支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杜士勇说。

    当时,声援省港工人大罢工的梧州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团结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共青团梧州支部组织了公开的共青团外围组织———新学生社梧州分社,该分社由龙启炎、周济、钟山等同志兼任执行委员。新学生社通过报纸和其他方式在青年学生和各校教师中进行革命宣传,一些进步学生很快加入新学生社,成了梧州各学校学生运动的骨干。

    随着团组织以及外围组织不断扩大,中共广东区委认为在梧州建立党组织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遂决定在梧州建立党支部。

    1925年10月初,中共广东区委通知龙启炎到广州,办理了周济、钟山、李省群等同志由团转党的手续。回梧州后,龙启炎又确认了李血泪为中共党员,并介绍李天和等人入党。10月下旬,中共梧州支部正式成立,支部机关设在马王街义路码头梧州民国日报社内,代号“伍竹枝”(“梧组织”谐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中共梧州支部成立时,共有党员6人,由龙启炎、周济、李血泪三人组成支部干事会,龙启炎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干事,李血泪任宣传干事,周济负责工运工作。不久,共产党员粟丰、甘立申等以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改组委员的身份来到梧州,支部干事会重新进行调整分工:龙启炎仍任书记、周济负责工运,宣传干事改由粟丰担任。

    在中共梧州支部基础上,梧州支部的同志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到1925年底,梧州已有共产党28名,支部下设中共梧州民国日报社小组、国民党梧州市党部小组、梧州工人小组。

广西特委旧址。

    中共梧州支部是广西地方党组织的基础,支部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26年1月,在中共广东区委的指导下,由谭寿林任书记的中共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

    “中共在梧州建立地方组织后,党组织迅速向南宁、柳州、桂林、桂平、东兰等地发展,星星之火扩大为燎原之势。”杜士勇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大革命在广西得到顺利推进,广西的革命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D【数个“第一”,广西革命摇篮当之无愧

    梧州是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发源地。1925年至1929年,梧州在广西党史上曾拥有不少个“第一”。本报根据杜士勇《梧州在广西党史上的“第一”》一文,整理出一些影响较大的“第一”。

    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在广西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是中共梧州支部,成立于1925年10月,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

    第一个中共地委:中共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于1925年12月,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下辖3个党支部。

    第一个中共工人支部:中共梧州工人支部,成立于1925年12月,隶属中共梧州地委领导。

    第一个女中共党员:李省群(李朝晖)1925年10月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是广西第一个女党员。

    第一个农村支部:中共苍梧县多贤支部,成立于1926年3月,隶属中共梧州地委领导。

苍梧多贤区农民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1927年2月)。(摘自《中国共产党梧州历史(第一卷)》

    第一个妇女支部:中共梧州妇女支部,成立于1926年9月,隶属中共梧州地委领导。

    第一个全省性的党组织:1927年5月,在中共梧州地委的基础上组建中共广西地委,管辖广西全省党组织,先后隶属中共广东区委(特委)、中共中央南方局、广东省委领导,地委机关设在梧州。

    第一个实现国共合作的党部:1925年4月,中国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成立,同年10月开始改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2月,市党部改选,7名执委中共产党员占5名,其余2名为国民党左派人士。市党部改组后实现了国共合作,是广西最早实现国共合作的党部。

    “梧州能成为广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大革命时期的梧州已具备建立党支部的条件和基础。”梧州市市志办原主任覃煜芳说,梧州的地理位置、思想文化基础与阶级基础,都为党组织的率先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梧州靠近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广州,而且上可通南宁、桂林和柳州,下可达广州、香港和澳门,交通十分便利。“近代的梧州居民很多都是从广东迁来的,与广东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受广东革命运动的影响比较早,也比较深。而且,当时新桂系刚统一广西,他们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这就为中共广东区委派党团员(多为广东人)利用国民政府职务身份作掩护,来梧发展中共党团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覃煜芳说。

    1897年6月4日,梧州举行开埠仪式,宣布开放对外贸易。从此以后,梧州成为广西的经济中心。随着梧州的开埠,外国殖民者相继涌入,近代工业开始勃兴,无产阶级也随之产生,梧州成为广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处于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工农群众急需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指导他们展开革命斗争,这就为梧州建立党组织打下了阶级基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梧州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纷纷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马列主义开始同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相结合,这不仅为梧州建立党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而且培养了骨干,准备了干部条件。

    1922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孙中山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会议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即利用国共合作的利好形势,加速在各地创建党组织。

    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编写的《红色火种在梧州》一书认为,中共梧州支部的成立,在广西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照亮了在黑暗中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广西先进分子前进的道路。为加强对广西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共梧州地委1925年12月成立后,先后派出一批党团员到南宁、桂林、柳州、东兰、百色、玉林、容县、平南等地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开展建党建团工作。由此,浩浩荡荡的西江成了一条革命的大江、一条红色通道,星火燎原,党组织在梧州以及广西迅速发展起来。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民国7年(1918年)

    5月 梧州洪水,水位21.76米。

    是年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482.34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909.09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47.10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47.98%。

    ●民国8年(1919年)

    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消息传到梧州后,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并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5月27日 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后改为梧州学生联合会)成立,由各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领导人。首任团长为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学生黄毓梧(7月9日,黄毕业辞职返乡,团长由苏松芳接任)。

    6月 梧州学生联合救国团在大较场召开数千学生大会。会后游行,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组织学生抵制、检查仇(日)货,凡所查获的日货,定期集中当众焚毁。轮船、民船等一律禁载日货进口。

    7月 在梧州召开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代表会议,成立广西全省学生联合会。

    11月 商人在梧州南岸之火山麓设制革厂,产品质量颇佳,为广西自制珠皮的开端。

    是年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686.0l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1127.69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49.77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79.52%。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