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梧州,“百年商埠”这一称号总会令梧州人为之自豪。“百年商埠”成为梧州的一张名片。
梧州为何被誉为“百年商埠”?实际上,这源于清末梧州的开埠。梧州位于西江、浔江、桂江的汇合点,素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西达滇黔,北走三湘,东连港穗,对外通商已久。一个多世纪以前,梧州逐渐成为大埠。1897年,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下,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通商,至今已有120周年。
开埠后,外商蜂拥而来,纷纷在梧开设商行做起生意。在大量外资的注入下,梧州乘势大力发展商贸业,短时间内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商埠,成为各方人士青睐之地,傲视两广,此后也被誉为“百年商埠”。
A
内腐外侮,梧州被迫开埠通商
梧州“百年商埠”之称,始于开埠。自此以后,梧州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历史,梧州正式开埠,与当时清政府腐败的统治,以及西方列强压迫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里必须提到邻邦缅甸。《梧州缘何称百年商埠》一文描述称,中缅关系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期两国均有互派使节记录。缅王遣使臣带队到中国京城表演歌舞、杂技,中国的建筑、雕塑、壁画技术、金属制品等也传入缅甸。至清朝,缅甸更是有10年一度向清政府进献方物的定例,清皇帝则回赠珍宝。
盛极而衰,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鼎盛期后,封建专制走向巅峰,但是政治弊端却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中后期,受制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列强逐步来犯,视中国为砧上鱼肉,肆意争夺、侵占,腐朽的清廷无力挽救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主权和领土丧失。
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中谋取了大量的利益,野心勃勃的英国还染指中国周边国家,先是占领了印度,实行殖民统治。1885年又攻陷了缅都曼德勒,之后强行划缅甸为英治印度一个省,归英王任命的印度总督管辖。
当时,作为缅甸的老朋友,清廷虽然深陷泥潭,但还是意思意思地站出来提出交涉。狡猾的英方却虚与委蛇,继续扩大战火。《梧州缘何称百年商埠》一文对此描述称,当时英国以承认大清帝国保持10年一度接受缅甸进贡方物之权,诱使清廷谅解其侵占缅甸。其时的清廷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根本没有余力护缅。面对英国的威迫利诱,清政府看到不用兵戎相见,又可以“维护”体面,当然顺着台阶而下,很快就大舒一口气地应允了英国的要求,并在1886年7月24日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
这项条款只定了个大框架,签订后,便给英国往后继续在中国索取利益埋下了伏笔,也是后面导致梧州开埠的诱因。1897年2月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要求开放西江通商。附款条约录下了清光绪皇帝钦准总理衙门关于西江口岸通商的奏折,以及中方给英方的照会,并规定:“今彼此言明,将广西梧州府、广东三水县城、江根圩”等地“开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馆驻扎所。轮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广州至三水、梧州往来,由海关酌定一路先期示知。”
《梧州文化》一书记载,附款条约签订后不久,在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四日(1897年6月3日),梧州就正式开埠了。英国费尽心思终于顺利地开始了他们逐步侵占中国的计划,为了尽快实施他们的索取利益大计,就在梧州开埠的当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派遣领事驻扎,并用铜钱2.4万贯强行买下河西三角嘴的白鹤山,划出一大片土地,建起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西式砖木结构的领事署(今鹤岗英领事署旧址),以作为英国驻梧州领事馆的驻扎处所,并在山脚竖起“游人不得登山”牌子。接着,在开埠第二日,又在梧州大东桥下(现石鼓冲口处)沿岸设立了梧州关,梧州关称“新关”(又叫洋关),以示与梧州府关区别。初设时梧州关在职4人,其中外国人就占据了3人,英人霸占控制权,实行开关通商。到民国四年(1915年)7月8日,“新关”改名为海关,依然由英人把持。

西方列强之所以要清廷开辟梧州为通商口岸,与梧州当时的发展情况有关。当时,建城两千多年的梧州,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基础雄厚,加上据三江汇流之处,扼守两广咽喉的区位优势,在南方城市中,是一座很有分量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发展潜力。
清朝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壮大,清廷的腐败没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恃强凌弱,依仗他们的坚船利炮,像土匪一样在中国争权夺利。如此形势下,拥有优越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的梧州,毫无意外地被列强看中了。当时,英、日等国家一心想借助梧州这个舞台,实施他们掠夺中国的计划,多次催促清廷开放梧州为商埠,法国当然不甘心好处都被英、日霸占,也想来分一杯羹。于是,梧州犹如一块大蛋糕,被英、法、日哄抢。最后,英国借机入侵缅甸,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上述所说的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而使梧州被迫开埠,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路。
B
外资涌入,开启百年商埠之路
被迫开埠后,在各方势力搅浑、渗透下,梧州发展状况如何呢?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侃言在《史识梧州》一书中提到,开埠几年后,时任梧州关代理税务司的阿拉巴德在1901年12月至1902年5月,写了一份题为《十年报告之梧州报告》的报告,向英国政府汇报梧州情况。在他们眼中,当时的梧州是这样的:“河面上不时看到装满家禽、大米、靛青、桂皮和其他杂货的货船,一排排松木扎成筏顺江漂流而过,还有拥挤的客船……”,“梧州是一个主要的集散地,广西本省、贵州、云南的货物都在这里集散,尤其是大米和木材在这里集中,大量出口去广东。”“从香港到梧州来回约需要五天时间,坐船很方便,有招商局、印度支那航运公司和香港广州澳门轮船公司的船……”这份报告还说梧州地理位置优越,好似广西的“瓶颈出口处”,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
梧州开埠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葡萄牙等国的商人争先恐后来到梧州开设商行,致使大量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梧州。先后有英、法、葡、美等国商人在梧州开设“渣甸”、“天和”、“人和”等洋行,大量输入外国商品,同时又把大批土特产、油类、矿产等运销到港澳以及国外。粤、港、澳商人也纷至沓来,落地梧州,做起了买卖。当时,外国资本强势地垄断了广西以及云、贵、川等地市场。
外商与本地商人皆争相在梧州经营,使梧州经济逐渐繁荣昌盛起来,历经几十年而不衰。《梧州:百年商埠实录》一文记载,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梧州商行就有1393家,其中出口商行100多家,商业资本占据广西商业资本总额63%以上,为广西各市之首。当时,梧州人口达到9万,但单单从事商业的人口就高达1万,广西财政收入30%来自梧州。
资本主义疯狂入侵,在梧州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在缺少自主权的情况下,梧州这座古城灵活地借势发展自身经济,走上了“百年商埠”之路。

C
工业崛起,铸就百年商业辉煌
野心勃勃的外国商人,早已垂涎梧州这片沃土。梧州一开埠,他们便垄断了各行各业,洋行纷纷在梧开设分行,使得梧州的工商贸业出现新局面。尤其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梧州商业逐步繁荣起来,出现以金融、平码、花纱、航运为主的13个行业。《梧州文化》一书记述称,单1904年至1906年,梧州的贸易额就达到1000万两银元左右,占据了当时广西外贸的80%,当时梧州市城郊郊区人口有4万多,仅次于省会桂林,是当时广西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一时之间,梧州成为广西“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
梧州市政协文史委调研员曾强所著的《桂商》一书说,根据日本人编的《支那省别全志》描述称,清末,梧州商业是按照五个地区划分的:一是由梧州溯西江到浔州,经南宁到百色、云南方面进行交易;二是在梧州和桂江沿岸各地进行贸易;三是梧州和柳州方向的贸易;四是梧州和郁林方向的贸易;五是梧州与广东各地的贸易。在当时那个纷乱的年代,能够拥有如此规范,并且范围广阔的贸易区域,令人惊叹。
《桂商》一书还描述称,当时梧州最兴旺的商业街道是九坊街、沙街、五坊街等街道。其中,九坊街在城的西南,是银号、富商集中的地方。沙街在城南,临近西江,这一带有米谷商、木材商等。而五坊街的大宗交易是布匹、百货。此外,四坊街也很是繁华。其时,梧州骑楼城之下,满眼尽是各色各样的货物产品,像个不夜城,昼夜都在上演着你来我往的交易,浓缩着梧州城的光影声色。
梧州开埠,外国资本涌入,商业兴盛起来,这些皆令梧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近代工业的兴起,梧州也随之成为广西工业的摇篮。开埠后,随着各行各业的崛起、兴旺,梧州也随之兴建了一批机器厂、造船厂等工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桂江新设了机器厂一间,名为福安公司,是梧州最早的机器厂,主要是修理小轮船,后来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抽水机及军火,厂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已经初具规模了。
随后,梧州又建造了造船厂等工厂。宣统至民国初年,梧州的机器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其他工业如冶炼业、电业、纺织业等也逐步兴起。自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陆续兴办起来的这些工厂是梧州乃至广西出现的最早的近代工厂。
D
货如轮转,港口地位傲视两广
梧州关设立后,便被开关通商,并由外国人任关务主管,称税务司,直接被外国人把持着,又极大地方便了英国等列强在梧贸易,获取利益。从此,外国商人、船舶、兵舰直接从香港沿江而上梧州、南宁、龙州等地。一时之间,往来梧州的轮船便多了起来。
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金源在《梧州与香港关系源远流长》一文中表示,1897年后,梧州与香港人员来往频繁。不仅香港人大批大批地来梧经商,梧州人也一批一批地去香港做生意或者定居。当时,两地航线发展尤其快速:一方面香港英商行“太古”、“怡和”、“天和”在梧州购置码头,建水筏,经营梧州至香港的航业,也有外轮“镇安”、“镇威”航行梧港线。开埠后不久,英商行“怡和”就在香港制造了两艘客货轮,并命名为“梧州”、“三水”,航行梧港线。随后航行梧港线的客货轮陆续有英国的“连滩”、“新会”,葡萄牙的“高亚”、“的利”,法国的“里保弟”等。另一方面,梧州商人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西江航行权被外国人霸占,因此创办了西江航业有限公司,设“广威”、“广泰”轮航行梧港线。
开关通商大大促进了梧州商品贸易经济的发展。当时梧州关的主要任务有:监管进出口船舶、货物;检查旅客行李、邮递物品;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此外,还包揽海务、港务、邮政、气象和检疫等业务。由外国人税务司把持的梧州关,享有种种特权,自开关起,便长期执行优惠外国人苛待中国商人的政策和业务制度,致使外国资本在梧州发展得更加快速,梧州进出口贸易量也因此快速倍增。开关后,梧州作为广西以至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进出口贸易口岸的功能地位更加明显。梧州关成立的那一年,梧州进出口贸易就达到了176.7万两(关平银)。
当时梧州开埠通商,订立了关章17款,外国商品只要在梧州关交了税,即可以向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倾销。经梧州关征收税费的进口货物便可以免纳内地子口各项厘金杂税,直至流通全国,外国商人因而可以获利更多,于是自开关后外商犹如饿狼般疯狂涌入梧州,走起货轮,运起货物,卖起洋货,使得当时梧州的贸易扶摇直上,成为桂、滇、黔、川等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
《桂商》一书也描述说,据梧州海关资料记载,开埠第一个月,梧州棉纱入口2.7141万担,值银62.42万余两。出口货物则以药材、锰矿砂、大米、水果等,皆大宗出口。不到半年的时间,出口货物值就升至47万两银,人口货物值升至146万两银。实际上,民国前,广西对外通商口岸有三处:龙州、梧州、南宁。但,由于梧州的区位优势,经梧州出口,货物可用轮船在短时间内直达香港。所以,当时在这三个口岸中,梧州港口地位最为重要。当时,梧州贸易总值是三个口岸中最多的,占据广西贸易总值的80%以上。
除了上述的工商贸业、航运业等行业,梧州的银行金融业也在开埠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的鸳江两岸,码头上下,骑楼城中,客货轮滚滚,商铺连片,银行钱庄一家接一家,中外杂货摆满街巷,繁华至极。
梧州开埠通商,是外国列强利用清廷腐朽没落而互相争夺势力的结果,加深了西江流域殖民化的程度,同时在客观上加强了梧州港口城市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梧州在商贸和航运上的地位,使梧州逐渐发展成百年商埠。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清(1616年~1911年)
●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
自二月至八月二十六日始雨。
六月 明朝调梧州兵援赣。
大饥荒。
●顺治四年(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
清兵占领梧州。
七月 清朝水师副将杨超投降明朝。十月十四日,明军总兵陈邦傅、鲁可藻、焦琏等率兵收复梧州。
十一月 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夏取梧州,陈邦傅退走。
●顺治五年(明·桂王永历二年,1648年)
四月 大饥荒。明巡抚鲁可藻设粥赈灾。
五月 明桂王至梧,七月,东下肇庆。
●顺治六年(明·桂王永历三年,1649年)
五月 大水漂百余家。
十一月 李自成旧部李赤心(李过、李锦)、高必正(高一功)等率忠贞营到梧州联明抗清。
●顺治七年(明·桂王永历四年,1650年)
二月 明桂王由肇庆返梧州,以舟舶为家。是年中秋,舟泊系龙洲,设“水殿”,庆中秋。
六月 大水灾。
十一月 桂王西上藤州,再由南宁入滇,入缅,最后为吴三桂所俘杀。
●顺治八年(明·桂王永历五年,1651年)
正月 清定南王孔有德遣左翼前锋马骥攻取梧州。
四月 清始向人民征收田粮。
八月 明庆国公陈邦传与其于文水伯曾禹遣将至梧州向清军投降,并诱杀防守总兵焦琏。
●顺治九年(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年)
八月 明将李定国收复梧州。清提镇马雄出兵堵御,屡战屡败;文武官员乃避于江中船上。十五日,明兵至,清军又败;即联舟东下,至九月尾,始回。
●顺治十年(明·桂王永历七年,1653年)
二月 李定国率安西兵从贺县经东安乡复古梧州,清官兵仓皇登舟到火山逃避。李定国入城4日,主动撤退。
是岁大饥、大疫。
●顺治十一年(明·桂王永历八年,1654年)
十月 明将李定国遣安西兵至戎圩,攻梧州不克。
是年 设东、南、北三路铺司。
●顺治十三年(明·桂王永历十年,1656年)
正月十八日 梧州发生大火灾,自府学前烧至西门口。
是年 巡抚于时跃题免十二年、十三年粮。
●顺治十四年(明·桂王永历十一年,1657年)
六月 李栖风为两广总督。
开始营建总督府。
●顺治十七年(明·桂王永历十四年,1660年)
十月 封川文德反抗清朝的军队进攻东安乡,占据大桂山,被守道陈宏业镇压。
乡有虎患。
●顺治十八年(明·桂王永历十五年,1661年)
六月 水灾。
(摘自《梧州大事记》)
采写:梧州日报 记者 全淦枚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