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国内国际 >>正文
     
清明时节 清风扑面
2019-04-06 15:02    人民日报   

又是一年清明时。人们以多种形式追忆先人,寄托哀思。近年来,各地加大力度推动移风易俗,推行殡葬改革,倡导绿色祭扫。人民日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新变化正在发生。

绿 色

鲜花祭扫、网上缅怀,多样方式寄托思念

山东曲阜尼山镇南辛村村民孔令浩提着水果、点心等祭品,手捧鲜花上了山。“以前在山上放鞭炮、烧纸钱,每次都得等着火彻底熄灭了才敢走,现在,纸钱已经在公共祭祀点烧完了。”

在尼山镇南辛村集中祭祀点,宣传劝导员正引导准备上山祭祖的村民,到祭祀点焚烧纸钱和燃放鞭炮。“以前很多人都在路边、山上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留下一堆纸灰不说,还很容易引发火灾。我们村去年就建了公共祭祀点,并配备了祭祀设施和清理工具。”尼山镇南辛村支部书记苏庆华说。

走进云南省安宁市凤凰山公墓,记者已经看不到燃放鞭炮或烧纸钱的行为,扫墓的人们用毛巾擦拭墓碑上的落尘,献上鲜花摆上祭品。在“鲜花换纸钱”服务点前,数千枝新鲜的黄菊整齐堆放,工作人员或用鲜花换取市民手中的纸钱,或免费送出鲜花。

“以前我会带着纸钱和火种来祭扫,经过劝导倡议,现在我们一家就带鲜花水果来,也能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安宁市民蒲夙夔说。安宁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张萍介绍,安宁市共有14个公墓,每年清明和冬至期间的祭扫人数达到七八万人次,经过近年的宣传,带纸钱来扫墓的人不多了。

鼠标轻轻一点,在网络虚拟的纪念空间,阿明便给去世的父亲点上了蜡烛和香:“这几天比较忙,没办法回福建为老人祭拜,所以就在网上表达一下对已故老人的纪念。”

在云南工作的阿明来自福建泉州,“这种形式为我提供了一种选择。网络缅怀是虚拟的,但真挚、崇敬的心情是一样的。”阿明说。

“清明祭扫已不局限于传统方式,我们积极倡导家庭追思会、鲜花祭扫、网上缅怀等,逐步转变了群众观念。”云南省广南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敏智说,“近年来,少了焚纸烧香,少了爆竹污染,祭扫更显文明、环保。”

节 俭

改造公墓、节约资源,生态葬得到更多认可

一场不到20分钟的送别仪式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南山公墓举行,一位逝者在亲人们的见证下,以树葬方式回归自然。在仪式举行现场,没有传统的爆竹、纸钱,参加仪式的人携带一束束鲜花,静静地寄托对亲人的哀思。2018年以来,上虞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造了一批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推出安歇堂、海花树葬等多种安葬方式,并逐步得到百姓的认可。

青翠竹林,茶香淡淡,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径山如意陵园里,径山茶园占地200亩。“在建设陵园的时候,我们将茶田全部保留,目前使用小型艺术碑,只占很小面积。”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葬,陵园定制了一款不锈钢槽,将草皮种植在槽中,由草坪代替传统穴盖。人们在放置骨灰时,直接抬起不锈钢槽即可安放,墓区双穴面积不超过0.29平方米。

上周末,前往湖北武汉石门峰陵园祭扫的张先生在一块草坪上献上了一束鲜花。去年张先生的亲人去世,遵照遗愿,他为亲人选择了草坪葬。“这样的安葬方式自然环保。”张先生说。据介绍,武汉市大力提倡生态葬、环保葬,全市13家公墓都建有生态环保葬安葬区,选择免费生态葬的人数逐年增长。

文 明

厚养薄葬、白事简办,注重家风传承

4月4日清晨,山东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在古朴典雅的武氏祠堂内,100多名武氏后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诵读家训。

前来拜祭的武氏后人,有步履蹒跚的高龄长者,也有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子,更有携家带口的外乡后人。“缅怀先人、感恩先人,武氏家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武波说,“通过对祖先的追思,教育后人饮水思源,形成好的家风。”

“一次生前的孝敬更重要”“父母在世,要多端碗端菜伺候”……清明期间,在寄托哀思的同时,湖北省巴东县大支坪镇水谷坝村的村民们在微信群里交流颇多。今年,大支坪镇借助微信交流平台,引导文明祭祀,同时,号召大家注重家风教育,传承孝亲文化,过一个有内涵、有意义的清明节。很多年轻人表示,清明节放鞭烧纸,不如趁父母健在、好生侍奉。

“一个火种换一枝鲜花,三个火种换四枝鲜花……”在云南省普洱市洗马河畔,云南森林消防总队普洱支队排长李洋不停地喊着。“老乡,请您熄灭火源……”走进普洱思普公墓,随处可以看到森林消防员执勤的身影。普洱市思茅区市民段国瑞说,“追思先人和绿色祭扫,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希望更多人文明祭扫。”

“丧事简办让人赞,大操大办惹人厌”,走进曲阜进息陬镇北元疃村,标语引人注目。“白花、袖章、哀乐”,已成为北元疃村“丧事简办”的关键词。过去,为了“撑场面、讲排场”,一场白事下来要花上几万元,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不得不背负债务。现在,北元疃村集体统一购置白花、音响供村民免费使用,严格控制花圈数量和宴席标准、取消吹鼓手等,村风民风焕然一新。“少了攀比和负担,‘白事’回归了追思和怀念的主题。”北元疃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桂军说。(记者 杨文明 肖家鑫 方敏 范昊天)

编辑:冼静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