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志愿军里的一名后勤辎重兵,茹三每次出发输送物资,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但他知道任务必须完成
“我看着黄继光誓师出战”
2020-10-25 20:00梧州零距离-梧州日报记者 陈业漾

10月17日,97岁的茹三坐在藤县的家中看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位上甘岭战役三等功勋老兵、朝鲜军功勋章以及和平万岁纪念章的获得者,指着电视屏幕对记者说:“这是毛主席,这是朱德总司令,以前我在开大会时见过他们。”

茹三和他参加上甘岭战役获得的三等功证书。记者 陈业漾 摄

险些头中弹

茹三是藤县濛江镇人,1948年加入地下党,1949年4月加入了解放军第10军。1950年秋天,茹三接到命令,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是,作为最早的入朝作战部队的一员,茹三成为一名后勤辎重兵。他记得,在朝鲜前线,每天背着二三十斤的辎重急行军,渴了就喝溪水、雪水,甚至是战壕里积聚的雨水,饿了就吃冰冷干燥的炒面团,配菜是芝麻。

在一次行军途中,茹三所在的部队进驻友军留下的营地。放下行李,他在炊事房里意外发现了一锅香喷喷的卤水。茹三喜出望外,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战友们。大家一合计,决定制作豆腐。于是大伙都忙活起来,各种谷物杂粮都试着放一点进去。“我是四川的,按四川的做法!”“我湖北的,按湖北的做法!”……战友们七嘴八舌,手忙脚乱,经过一阵捣鼓,豆腐终于做了出来。这个半成型的豆腐不同于所有人的家乡风味却又有着所有人的家乡风味,但茹三和战友们吃在嘴里都叫好。

一天,茹三接到命令,要给前线的战士送枪械弹药,虽然从弹药库到战斗一线只有几百步的距离,但茹三不敢怠慢,快速地为前线输送物资。可是,战士们的弹药不断打光、补充、再打光、再补充……就连茹三也不记得是第几次送弹药了,但交战的僵局依然未能打破。

忽然,一连串的炮弹在茹三身边落下。惊天巨响过后,茹三浑身都是泥土和硝烟。等他慢慢回过神来,又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而过,只要稍微偏一寸,他就脑袋开花了。茹三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捡回了一条命,回身一望,其他的战友却已是血肉模糊。“谁还活着?活着的站起来!继续送子弹!”茹三嘶吼大叫,幸免于难的战友们一个一个站了起来,大伙稍稍整理了一下,就推着辎重车继续给前线送弹药。

那天,茹三踏过上百具战友的尸体,完成了运输补给任务。“我记不清死了多少战士,也记不清活了多少战士,只知道我这个班增员了十多次,我还没记得战友们的名字,他们就牺牲在战场上了,人数最少的时候,我们班只剩下了两三个人。”

战友牺牲了

两年过去,茹三的战友牺牲了一拨又一拨。到了1952年10月,敌我双方围绕着上甘岭及周边区域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夺战。在40多天的鏖战中,上甘岭的山头被炮火削平了两米。作为一名辎重兵,每次出发输送物资,茹三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但他知道,任务必须完成。

当时,茹三和黄继光同属第15军的后勤兵,茹三负责运输和杂务,黄继光是通讯员,两人在军营里总能聊上几句家乡的事情。直到70年后的今天,茹三仍然清晰记得黄继光的四川口音,记得他和自己一起运过弹药,穿过壕沟,报过军情。可是在上甘岭的连天炮火之下,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和敌人死战到底才是全军上下的共同目标。无数战友为此倒在血泊之中,更多的战友又奔向血泊,每一寸土地都被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每一个阵地都在失而复得中反复拉锯。而拿下597.9和537.7高地,才能打开局面。

此时,茹三所在的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已经不多了,这些战友们开始誓师出发攻坚,茹三在当中看见了黄继光的身影,听到黄继光的四川口音:“誓死夺下597.9和537.7高地!”

他想:“如果黄继光倒下,那么下一轮就该我上了。”

10月20日破晓,前方传来了欢呼声:“我们胜利了!”。

在当天的攻击中,已经负伤的黄继光舍身堵住敌人的枪眼,扭转了战局,志愿军一鼓作气取得了战斗胜利。

听到这个消息,茹三先是一阵高兴,接着又是一阵失落。能说上话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悲伤都已是奢侈。“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和这个四川的小伙聊聊家乡了。”茹三忆述着当时的情景,思絮飘了很远……

编辑: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