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八线”上,志愿军机枪手黎长海和战友们坚守阵地,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进攻
“我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
2020-10-25 21:00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张超浩

“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1951年政协全国委员会授予的,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是1953年赴朝慰问团赠予的,这份是我当志愿军时交党费的党费证……”10月19日,95岁的黎长海小心翼翼地从抽屉中取出这些纪念章、证件,一件一件展示在记者面前。

黎长海仍珍藏着与抗美援朝有关的纪念品。记者 张超浩 摄

布防山头上

黎长海是苍梧县狮寨镇大昌村人。1949年,年仅24岁的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黎长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成为了一名机枪手。当年3月,第15军入朝作战,黎长海也跟随部队唱着战歌跨过了鸭绿江。

进入朝鲜以后,黎长海所在部队快速南下,进入“三八线”附近的一处山头布防,而山头的对面就是敌军阵地。黎长海说,当时正值严寒,但部队进入阵地后一刻也不敢耽误,一边挖坑道工事,一边抵御敌军进攻,让敌军一次次无功而返。

“敌人的装备精良,飞机、坦克、大炮,各种枪械弹药什么都有,我们只有简单的装备,我掌握的机枪算是班上较好的武器了。那个时候,敌人的飞机天天过来轰炸,我们只能藏在坑道里。炸弹炮弹落下来时发出巨大响声,耳朵都被震得‘嗡嗡’响。白天除了观察哨外,我们不敢出坑道,到了晚上才出来,进入战壕。敌人的火力所及之处,寸草不生,整个山头都是光秃秃的。”黎长海回忆说:“虽然我们的装备不及敌人,但是我们从不害怕,斗志也坚定。所以即使只是隔着一座山,敌人也不敢轻易来犯。”

黎长海说:“有一年除夕夜,正下着雪,哨兵发现近三十名敌人身披白色伪装物在山脚下慢慢向我方阵地靠近。得到敌情信息后,我们立即进入战斗准备,看准时机就一起往下扔手榴弹,把敌人炸死炸伤,最后他们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我们去清理战场时,发现敌人的排长已被我们炸死。”

坚守坑道里

战场之上,伤亡难免,黎长海也曾受伤,“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从我左脚膝盖处擦过,我鲜血直流,疼痛难忍。”黎长海说,“我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才去接受治疗。”

在坚守阵地的期间,黎长海和战友们要时刻谨防敌人进攻,作战的空隙里,困了他们只能倚在地上眯一下。黎长海说,他们还面临着饮食问题。由于战场环境艰苦和敌军火力阻隔,后勤部队很难将军需物资快速送达,坑道里的战士们只能吃炒面和鸡蛋粉,一个多月都没吃过一口米饭。

“当时,饮用水供应也很困难。水是我们拼着命到附近水源去取回来的,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去取一次,但每次只能带回十斤多的水。这些水只够做饭用,因此大家很多时候连水都喝不上,渴了也只能忍着。取水时,我们要在晚上结伴而去。因为敌人的阵地就在我们的阵地对面,而且位置高于我们的阵地,白天出去取水的话,很容易被发现。”黎长海说:“为了节省用水,大家一个多月不洗漱、不洗澡、不换衣服,就窝在阵地里坚守。”

1954年,黎长海随部队离朝归国,并在1956年3月复员回乡。

编辑: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