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用好文化资源构建书香梧州”2023年梧州市全民主题阅读分享会(第二场)在梧州日报社新闻发布厅举行。梧州日报记者 何鎏 摄
5月7日,由市委宣传部、梧州日报社、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2023年梧州市全民主题阅读分享会第二场在梧州日报社新闻发布厅举行。
本场分享会以“用好文化资源构建书香梧州”为主题,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严锦辉,市历史文化专家、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强,广西全民阅读推广人、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副教授毛廷贵,市委宣传部出版版权科科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潘汛洪结合“岭南风情、茶船古道、红色摇篮、名人文化”四张梧州名片进行阅读推介,结合工作实际分享阅读感悟、历史人文书籍的出版管理等,并回答读者提问,持续深化全民阅读,助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
曾强供图
■读物分享
了解“岭南风情”阅读“茶船古道”
曾强 (梧州市历史文化专家、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梧州是一座岭南风情非常浓郁的城市。多年来,出版界、媒体单位也出版了很多关于岭南文化的读物。
首先推荐几本学术性著作——《岭南文化》《西江文化》《梧州话源流考》。《岭南文化》虽然主要介绍广东方面的岭南文化,但梧州属于广府文化区,梧州的文化风情与广东非常接近,书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和梧州有相似之处,值得参考。这是一本关于了解岭南文化的基础性、工具性读物。《西江文化》是一本研究文集,从不同角度发掘西江文化渊源,并对西江文化各个门类进行了认真梳理,从一定程度奠定了梧州文化的理论基础。《梧州话源流考》对梧州方言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喜欢梧州的100个理由》《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梧州城演义》《梧州——岭南文化古郡》《苍梧总督军门志》《梧州历代诗词选》等书籍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其中,《喜欢梧州的100个理由》组织了梧州一批优秀的散文作者,围绕梧州风情风物展开写作,适合广大读者了解梧州、欣赏梧州。《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对梧州悠久的历史进行概括式介绍。《梧州城演义》由梧州日报社记者通过采访地方学者,以及对一些史料的收集,以讲故事的形式,以时间为脉络,讲述梧州建城2200年的历史,可读性比较强。《梧州——岭南文化古郡》系统收集梧州作为岭南文化古郡的研究报告,发掘了梧州作为岭南古郡的历史地位,相关学术观点得到了广东方面专家的认可。《苍梧总督军门志》详细介绍了三总府的历史、建筑概貌,是了解三总府历史的必读读物,也是梧州历史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重新编排注释的简体字读本,比较方便阅读。《梧州历代诗词选》从收录梧州最早的汉乐府开始,收录历代诗人咏梧州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梧州当时的风物、风情,成为从诗词方面研究梧州历史面貌的重要读物。
“茶船古道”是梧州的文化名片,《茶船古道》《六堡茶大观》《中国六堡茶》《中茶窖藏六堡茶图谱》《六堡茶故事与传说》等著作,对丰富六堡茶文化研究,促进六堡茶文化开发利用、成果转化,助力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中,《茶船古道》一书中,梧州日报社记者采访了许多茶人茶商,特别是见证茶船古道历史的老茶人,把相关历史资料抢救性地发掘出来,非常珍贵,为今后深入开展六堡茶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六堡茶大观》《中国六堡茶》是系统介绍六堡茶的两本著作,前者涵盖六堡茶从育种到收藏各方面知识,不失为一部研究六堡茶文化的工具书。《中茶窖藏六堡茶图谱》主要介绍中茶公司具有代表性的六堡茶产品,《六堡茶故事与传说》则收录了有关六堡茶的民间故事。
读书不失为一种“治愈”读书不啻于人生“捷径”
严锦辉 (梧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都说人生无捷径,这是奋斗者的格言,自然不会有错,但是也还有不同的角度可以考量。从行动的角度来说,人生历程的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走过,每一步都不能少。不过,如果从方法的角度而论,人生应该可以有“捷径”,因为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借鉴得当便可以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借鉴的经验足够多,便成为了一条捷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成果和经验的凝练总结呈现,阅读它们,展现在面前的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个学习、借鉴、吸收的过程,倘若花点儿心思去读去品,就会有所收获,点滴累积,假以时日,眼界开阔,思路拓展,眼光和态度就有了变化,可以观之更广、望之更远、察之更细、思之更深,从而应对更从容。所以,读书不失为一种“治愈”、一条“捷径”。
读书自然也有方法可论。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一本书,文字之后所蕴含的内涵,读之愈深则愈见其丰富,故而便“厚”了起来。读书悟道,品于“形而下”,得乎“形而上”,思之愈深则悟之愈透,删繁就简,书便变“薄”了,所谓大道至简是也。
华罗庚先生是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数学泰斗,他的读书体会无疑是极其深刻的,也极其珍贵而励志。只是知易而行难,返观内照,自感还是疏于读书,而且十分有限的阅读量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系统和深刻,有兴趣便拿来一读,兴之所至又拿来一读。如是,一本《围城》便前前后后读了五六遍,倒是读出了些许华罗庚先生所言的那种意味。初读,愉悦于故事的讲述、语言的叙述、人物的刻画是如此精到,简直妙不可言。再读,那故事的铺陈、情境的展现,就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不禁有几分复杂与沉重。又读,似乎品出了点儿味道,归结到杨绛先生题写的那两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简洁之言,却是对《围城》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精辟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两位文坛大家对生活、对爱情婚姻、对人生的感悟。
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或可寻得身心片刻的“治愈”,少一点折腾,多一分稳重;少一点焦虑,多一分宁静。这未必就是一条“捷径”,但能觅得一条“通幽小径”便好。
毛廷贵供图
建设岭南历史文化名城亟需讲好梧州名人文化
毛廷贵 (广西全民阅读推广人、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副教授)
梧州是岭南文化古都,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的发祥地。梧州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舜帝南巡遗迹,龙母故乡,岭南首享盛誉的“三陈六士”,撰写了《理惑论》的中国佛教首传先驱牟子,宋代三元及第的冯京,明代工部尚书吴廷举、兵部尚书袁崇焕,铁路大臣关冕钧,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先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宗人物梁羽生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袁崇焕集》《孙中山在梧州》《李济深》《梧州人的抗战》《历史名人在梧州》等书籍,详细记载历史文化名人与梧州的关系,对梧州发展进步的影响。这些典籍中一些生动记录、名人往事,鲜活再现了梧州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梧州人民敢于进步、敢于抗战、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
梧州是广西红色火种的播撒地,是广西红色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的发源地,在广西党史上写下了值得自豪的“18个第一”,包括广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广西第一个中共地委、广西第一个工人支部、广西第一个农村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妇女支部等。
《中国共产党梧州历史(第一卷)》《中共梧州市地方史大事记》《中共梧州党史人物传(第一辑)》《红色火种在梧州》《梧州广西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等图书典籍记录着梧州的红色故事,真实再现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激励后人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征程,续写新时代梧州发展新篇章。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本地图书供给
潘汛洪 (梧州市委宣传部出版版权科科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市历来重视梧州历史人文类图书的出版,市委宣传部组织或扶持创作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梧州历史人文书籍,深入挖掘和梳理了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市民群众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读物。
一般而言,地方历史人文类图书的创作、出版,带有很强的公益性,适当进行经费扶持,对鼓励地方文史资料整理,保存文化记忆,丰富图书出版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市委宣传部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扶持,一种是对获得立项的创作作品出版经费的扶持;另外一种是以奖代补,对一些机构或者个人出版的与梧州历史文化文艺有关的图书进行经费扶持。扶持对象也侧重公益性,侧重对发展梧州文化事业有明显推动的图书创作出版,侧重结合重大历史、文化主题,服务我市重点工作,推动梧州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比如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六堡茶文化推广、2024年全区文旅大会在我市召开等,讲好梧州红色文化、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等方面故事。
此外,近年来,创作出版历史人文类图书的作者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学者专家相对偏少,在历史人文研究领域出现了人才断层。今后,希望通过各部门、高校、学者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人才梯队培养力度,不断丰富梧州历史人文图书的创作、供给。
与会读者与学者提问互动。梧州日报记者 何鎏 摄
推进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并举追求学术成果与艺术成果兼收
■读者互动
应如何加大对梧州已出版的历史文化类图书的宣传,让这些图书拥有更多读者,以进一步扩大梧州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近年来,梧州历史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丰富地开展起来,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及其成果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从提高质量入手,大力推进精品创作,以高质量的成果、以好作品赢得受众和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讲,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之一就是它给人们带来愉悦,提供了解读生活、解读人生、解读社会、解读历史的一扇窗口。从这个理念上说,对于梧州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努力推进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并举,努力追求学术成果与艺术成果兼收,以学术成果作为支撑,用艺术成果满足受众需求。
我们应该秉持“走出去”的理念,持之以恒地做好推广宣传工作。“走出去”一方面是走出梧州观察梧州,主动吸收和借鉴成功经验,以更开阔的思维、视野开展研究和创作;另一方面是推动成果“走出去”,以更大的主动性对接受众需求,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讲述和传播梧州故事。
同时,我市一大批文艺家、学者长期致力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应该鼓励和支持对这些成果进行再创作,实现多元化艺术呈现,促进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交流传播,使历史文化资源活化起来、灵动起来,从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梧州的岭南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生动展现、更富神韵。(严锦辉)
发挥六堡茶图书资源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现在正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应如何利用好我市现有的六堡茶方面的图书资源,助力六堡茶高质量发展?”
要发挥我市有关六堡茶方面图书资源,助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是“阅读”,要读好六堡茶相关的图书。
第一,要提倡“多读书”。要用好这些书,首先要读好、读懂这些书。六堡茶产业链各环节链条上的从业者都要认真研读有关六堡茶书籍,从阅读中各取所需,以专业知识促进技术升级、产业增效。
第二,要活化书籍传播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介绍六堡茶相关图书内容,将专业的学术性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为群众看得懂的文章、能学会的知识,做到多渠道、多元化传播图书。
第三,要继续丰富六堡茶文化方面的图书。要针对六堡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需求,继续发掘、研究六堡茶茶歌、茶饮、茶餐、茶风俗等,拓宽研究视角和领域,用好现代传播手段。要进一步组织编写更多有关促进和推介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书籍。在这方面,基层文化单位、县级融媒体中心有资源优势,大有作为,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曾强)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采取措施
“谈谈在利用相关书刊资源方面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尤其是争取年轻读者方面该怎么做?”
梧州是岭南文化古都,是广西红色革命的摇篮。我市出版了一些这方面内容的刊物,但是对“名人文化”“红色摇篮”书刊资源的利用还是偏少,主要原因:一是“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书刊数量太少,相关书刊的普及面和涵盖面太小;二是相关书刊宣传手段太单一,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等宣传方式不足;三是宣传阵地少,物化“名人文化”“红色摇篮”不足;四是举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相关书刊的推介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太少;五是研究“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力量不足,投入“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研究和出版相关书刊的经费欠缺;六是针对青少年这个主体受众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形式单一。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从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对“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认识,高度重视相关书刊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二是加大对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有研究专长的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育研究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人才小高地”;三是加大投入,增加有关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相关书刊出版数量;四是加大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宣传阵地的建设,包括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雕塑等;五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等现代手段加强对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宣传力度;六是注重举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相关书刊的推广活动,特别注重在大中小学进行宣传推广,让广大青少年人人都懂、个个能讲梧州“名人文化”“红色摇篮”的故事。 (毛廷贵)
加大图书出版扶持力度多形式丰富出版物推介
“如何加大力度扶持更多‘讲述梧州历史文化故事’的图书的创作与出版?”
一直以来,市委宣传部坚持对梧州历史文化类图书出版工作进行扶持,今年计划扶持两本相关图书。同时,我们也在考虑重印一些以前出版的优秀图书,以加大图书出版的扶持力度。
以奖代补的扶持图书,除了历史文化类,也覆盖其他如文学、艺术等类别,获得省级以上权威奖项,即可申请相应的奖励。针对出版立项的经费扶持,出版内容要更多从为梧州文化事业或者其他中心工作服务的角度去考虑创作。
近年来,我们进一步丰富出版物推介活动,组织对新出版书籍的研讨会、推介会、分享会,以多媒体进行书籍宣介,比如开展线上阅读分享等。在工作中,我们也将继续探索更好、更丰富的扶持方式。
现在,梧州历史文化类图书在市图书馆有专区,在市新华书店也有一个专柜,可以提供阅读、采购服务。我们还计划收集整理一部分优秀的梧州历史人文书籍,在公共场合比如市党群服务中心等设置专柜,以及开设数字阅读平台等。
此外,我们也计划用多媒体手段,包括音频、视频等,吸引培养年轻读者,促进梧州历史文化类书籍的推广。
(潘汛洪)
本版文字由梧州日报记者梁燕如、蔡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