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专题报道 > 正文
李济深故居,承载悠悠往事
时间:2023-10-26 来源: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 作者:邱洁玲 编辑:陈虹熹

每一个有故事的建筑,都是历史的音符,承载着城市的过往与文化的沉积,李济深故居也不例外。

李济深是第一个从梧州走出去的国家领导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出生在山环水绕的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料神村离梧州市中心约30公里。

李济深故居掩映在群山之中,前有护城河,后有花园,显得气派巍然。 欧阳灿 摄

李氏家族的居住场所

李济深故居从1925年动工,1928年落成,历时3年,成为梧州市标志性的民国时期建筑物。

故居前的李济深塑像一身戎装,英姿勃发,左手握剑,浩气冲天,目光炯炯,威风凛凛。他的铜像矗立在入口广场中央,像高4米,基座高2米。基座雕刻有李济深青年时期写的五言诗:“马叟知天命,谓吾贵可求,但令身许国,何必列王侯?”诗虽短,却充满豪情与霸气,足以表达李济深以身许国的理想与抱负。

1925年,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此时,李家有兄弟姐妹七人,兄弟们均成家立室,但没有分家。于是,在长兄李少轩主持下,众兄弟出力,修建这个大院,以供全家居住所用。李济深家眷、长兄李少轩及家眷,以及母亲、弟妹叔侄都一起生活。因此,李济深故居实际上是整个李氏家族的居住场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梧州兴建骑楼城时期。城市建筑中,有不少巴洛克、拜占庭、哥特式风格的欧派建筑。李济深故居在设计的时候,也融入了梧州骑楼城的元素。故居的正面,是一座西式圆拱形门楼,上面雕刻有梅、兰、菊、青松、白鹤,寓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李济深故居整体建筑回廊相连,楼门正上方有罗马风格的小尖顶,西式栏杆、西式廊柱。因为战乱年代所建,又必须考虑防御和堡垒作用。砖木主楼的建筑结构上又借用了传统的“围屋”风格,善守能攻。

于是乎,这幢坚如堡垒、中西合璧的庄园式建筑,别具一格,气势恢宏,值得反复品味。

它气派巍然,掩映在群山之中,前有护城河,后有花园,中庭用青砖和条石砌出一个八卦图形。三层青砖楼房,由主体建筑和门楼、围墙构筑物组成,形成前、中、后三进格局。外墙似客家围屋,围墙四隅有内宽外窄的“枪眼”,围墙外还有荷塘、凉亭、回廊和花园,占地3400平方米。

主楼如围屋,简朴而庄重。有大大小小共53间厅房,还有电报室。更特别的是,二三楼均有炮楼、射击孔等防御设施,房顶的瓦楞由青砖所砌,非常坚固,可以在上面跑动。

大门嵌着一块大理石,上书的“李济深故居”五个大字,为时任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所题。

敌后抗日的坚固堡垒

抗战期间,李济深故居是“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所在地,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堡垒。

1944年9月,李济深离开桂林到贺县(今贺州市)八步,看望疏散到那里的文化名人何香凝、柳亚子、欧阳予倩、梁漱溟等人,商谈抗日救亡问题,随后回到料神村。

故居的二楼是李济深的卧室和会客室、电报室,如今大体仍保持着当年的摆设。

在这里,李济深与老部下蔡廷锴、张炎等将军联络,成立“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由钟宝衡、李沛霖担任正副主任。在这里,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朱蕴山、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等国共两党的民主人士共商抗日大计,高举抗日大旗,维护国家统一。

在这里,李济深多次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李镇靖、政委唐章等游击队领导人。

在这里,李济深保护过李铁夫、梁漱溟、千家驹、黄宁婴、陈残云等文化进步人士,多次主持召开抗日救亡、反对内战的会议。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李济深与何香凝、柳亚子、蔡廷锴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济深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推动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10月1日,李济深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也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时刻。

实现祖国统一是李济深晚年的重要工作。他强烈希望“谋统一,化干戈,爱国信无它,完整山河”。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往吊唁。

1996年,李济深故居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李济深故居被授牌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扫一扫,阅读更多“讲好梧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