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蒙敏莹
编者按:
春潮涌动启新程,实干拼出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全市上下树牢“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扎实做好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为展现梧州经济发展的蓬勃态势,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从亮眼数据切入,聚焦我市经济运行、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探寻亮点背后的创新路径与实干密码,激起党员干部群众的饱满实干热情,推动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敬请关注。
4月19日,弘毅新材料年产100万吨高端不锈钢制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加快建设。(无人机图片)。梧州日报记者 何鎏 摄
一季度看梧州,澎湃的动能、振兴的态势,火热的发展势头扑面而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75.66亿元,同比增长6.8%,经济增长为近四年同期最高,经济运行延续去年以来较快增长势头、实现良好开局。
数字背后,是积蓄的信心,是涌动的活力,是梧州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向优向新的良好态势。一季度经济运行有何特点?怎样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此,记者采访了市相关部门,多角度解析我市经济增速背后的核心驱动因素。
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甘露认为,今年一季度,在新建投产项目释放产能、在建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技改项目发挥产能效益、在库重点企业增产增效的多重支撑下,工业在经济稳增长中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2.54个百分点,工业综合税收、工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9%、14.1%。一组组亮眼数据,充分印证了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良好开局。
除了量的合理增长,也有质的有效提升。今年以来,我市将推动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倍。甘露分析,今年我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快推进梧州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创新性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辅导员工作制度,加速了“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的落地,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固定资产投资是实现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效能稳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市重大办专职副主任陈嘉伟分析,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深化厅级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实行书记市长直通车制度,主要领导全天候服务重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一季度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一季度,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6.03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27亿元,均按时序有序推进。
一季度,我市消费市场同样亮点频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6%,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25.4%、5.8%、7.8%。
消费兴则百业旺。市商务局商务运行和消费促进科科长高松认为,一季度,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场景创新升级、假日经济叠加品牌效应凸显,居民消费需求稳步释放,有力推动我市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特别是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带动了我市限上单位新能源汽车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智能手机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2.6%、23.5%、9.9%。
此外,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排名全区第一;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9元,同比名义增长6.5%,排全区第一。
一季度梧州经济的提速与贯彻落实“新春第一会”精神密不可分。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发挥好全市经济工作“1+1+3”工作机制作用,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助力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二季度,我市将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六大攻坚行动,全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同时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降本增效、深挖服务业增长潜力,持续巩固经济向好向上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