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黄子萃
在梧州,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穿过城市与山峦。它不仅是航运的黄金要道,更是无数水生生物的家园。
当航道拓宽的号角吹响,如何在发展中守护好生态环境,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生态环保“必答题”。
在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对出江段,沿江搭建的多列人工鱼巢为鱼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摄于5月16日)。梧州日报记者 何鎏 摄
人工鱼巢孕育生态希望
5月中旬的西江梧州段,粼粼波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技术人员登上巡逻船,驶向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对出江段。
眼前,由浮游水生植物和竹竿精心编织的鱼巢,宛如绿色的小岛点缀在江面。这里是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西江梧州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人工鱼巢项目所在地。作为广西内河航道迄今规模最大的人工鱼巢,也是珠江流域首次大规模开展的人工鱼巢建设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项目已推进至中期阶段。
3至5月是西江产粘草性卵鱼类产卵的高峰期。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谭细畅托起一捋狐尾藻,与身旁的技术人员一同仔细观察,只见许多透明细小的卵粒附着于狐尾藻繁茂的根系。
实验结果超乎预期,众人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去年,梧州首次尝试将狐尾藻应用于人工鱼巢,效果远超芦竹和凤尾莲。鱼卵附着量较传统方式提高了40%,预计每年可补充鱼卵超1亿颗、增产鱼类资源量约2000吨。”谭细畅介绍道。
项目启动至今,累计监测人工鱼巢附卵情况56批次,总附卵量约2.7亿颗。多种水生植物在人工鱼巢的创新性应用,不仅净化了河流水质,还优化了鱼类和鸟类的栖息环境,促进了西江梧州段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技赋能延续生态效益
人工鱼巢项目缘何落户西江梧州段?
2022年12月,广西内河最高等级航道——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实现全线贯通,与广东珠江干流3000吨级航道上下衔接,为我市乃至广西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巨大动力。
梧州江段作为西江咽喉,是鲮、鳙等上百种鱼类觅食、产卵及洄游的重要通道,2009年已获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也是迄今广西流域面积最大的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因此,在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2023年,为补偿航道工程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影响,我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项目指挥部与市农业农村部门签订了渔业生态补偿及保护协议书,通过划定生态特区、建设人工鱼巢、鱼苗增殖放流等措施,实现从“工程不利影响”到“生态补偿”目标。
然而,要为水生生物寻得一片“宜居水域”,并非易事。研究人员先后在长洲岛尾内江、外江丁坝下和鸡笼洲尾外江等区域设置人工鱼巢,但养殖效果不佳。最终,竹湾村堤坝下因水深适宜、流速较缓、交通便利成为理想选址。
此后,人工鱼巢项目建设蹄疾步稳——2023年设置面积约3.88万平方米、2024年设置面积约3.8万平方米、2025年计划设置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共计面积11.28万平方米。其间,研究人员积极尝试通过放置芦苇、棕榈片、过江龙及荇菜等植物,模拟自然水草环境,提高鱼苗存活率。
在长洲竹湾人工鱼巢项目工作站内,技术人员每天通过显微镜观察鱼卵生长情况。“我们每天进行水文推算,优化鱼巢管理,还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鱼巢布局及鱼卵抽样统计。”谭细畅指着工作站的电脑屏幕上的水情数据曲线说道,团队仍在不断创新探索鱼巢选址、模块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
近三年,项目指挥部已增殖放流包括长臀鮠等名贵鱼种在内的18种鱼类共561.64万尾鱼苗,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方协作守护生态之美
鱼巢建设的生态红利,正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
60多岁的麦志雄划着巡逻船穿梭在“绿岛”间,这位昔日西江上的捕鱼好手,如今成了生态护渔员。
“以前‘靠江吃江’,现在退休了,希望尽我所能‘守江护江’。”麦志雄全程参与了人工鱼巢建设,禁渔期内每周定时巡逻,补充水生植物、监测鱼卵数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领工资,特别有成就感。”他说。
在麦志雄的带动下,10多名渔民加入护渔队伍,从捕鱼者转变为“护渔员”,参与日常巡护、鱼苗增殖放流和河道垃圾清理。
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我市正全力推进西江梧州段美丽河湖建设,人工鱼巢项目是重要举措,截至目前,西江干流梧州段水质持续保持I类标准。
“我们计划与上下游城市构建跨区域联防机制,联合多部门推动航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汛期即将到来,我们还要采取措施防止鱼巢被损毁。”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
江风拂过,鱼巢宛如西江的“绿肺”,静静守护着鱼类繁衍生息。这片凝聚着科技智慧、民生温度的生命摇篮,让生态之美在西江之畔不断绵延,让一代代人在碧水蓝天间感受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