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聚焦梧州 > 正文
稻田里的抗旱“智”斗
——龙圩区“科技 + 协同”打赢早稻稳产保卫战
时间:2025-05-28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吴艳虹 通讯员 吴荣秋 邹伟恩 编辑:陈虹熹

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吴艳虹 通讯员 吴荣秋 邹伟恩

5月21日,在龙圩区广袤的田野上,10.31万亩早稻整体长势良好。尽管前段时间该区一度遭遇持续干旱,但通过农技人员将抗旱保苗技术送到田间,并与农户协同努力,水稻生长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田间管理面临干旱挑战

龙圩区作为我市的粮食主产区,水稻种植一直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今年,该区早稻种植面积约达10.31万亩,覆盖龙圩镇、大坡镇、新地镇、广平镇。然而,1至4月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土壤墒情下降,部分稻田出现缺水现象,一度影响了水稻的正常发育。“水稻对水分需求激增,若缺水将直接影响茎秆生长和穗部形成。”高级农艺师唐东坚介绍。

今年4月,面对严峻旱情,龙圩区农业农村局迅速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组织30多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将抗旱保苗技术送到农户手中。

当前,水稻正处于拔节期至幼穗分化期,是决定穗粒数和产量的关键时期。龙圩区新地镇绿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稻田安装了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远程操控水泵启停。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决策。”该合作社社长莫文宗感慨道。每天,他通过手机关注数据变化,当土壤湿度低于60%时,说明水稻开始出现轻度水分胁迫,他就点击软件中的应用键,启动水泵供水。

据统计,截至目前,龙圩区累计投入抗旱设备300余台套,铺设灌溉管道12公里,覆盖受旱农田超8万亩。

科技示范户传经送宝

当天上午,阳光明媚,站在龙圩镇种植大户钟亚弟的50亩稻田边上,放眼望去,翠绿的稻株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

“色香优7号是优质香米品种,但耐旱性较弱,多亏农技员教的水稻节水栽培法,插秧期保持浅水,返青期水层3至5厘米,分蘖期浅湿灌,够苗期露晒田,拔节抽穗期间歇灌,再配合水肥一体化,才让禾苗挺过‘旱关’。”钟亚弟算了一笔账,通过精准用水,亩均节水150立方米,预计亩产仍可达550公斤。

如今,钟亚弟的稻田成为龙圩区的示范点,每天都有周边农户前来取经。“以前总觉得高科技离我们远,现在发现科学种田才是硬道理。”农户莫大姐在观摩后感慨道。目前,龙圩区已建立5个抗旱技术示范片,辐射带动超2000户农户应用新技术。

这场抗旱战役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凝聚。水利部门优化水库调度,优先保障农业用水;供电部门开辟抗旱用电“绿色通道”,确保灌溉设备满负荷运转,为灾年稳产提供兜底保障。

“当前龙圩区水稻整体长势良好,一类苗占比达85%。”龙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巫殷枫介绍道,随着6月中旬水稻抽穗期的到来,农技人员将继续加强田间管理,严防病虫害叠加发生。据测算,若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该区早稻总产量有望稳定在4万吨左右,为全年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抗灾”,龙圩区的抗旱实践折射出现代农业发展的韧性。在绿浪翻滚的稻田里,既有农户挥汗如雨的身影,也有农技人员智慧赋能的汗水。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不仅关乎收成,更彰显了科技兴农、产业强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