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零距离头条 > 正文
法治“硬支撑”筑牢民生“暖屏障”
——我市以地方立法实践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7-07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罗枚 通讯员 肖则理 胡桂川 编辑:陈虹熹

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罗枚 通讯员 肖则理 胡桂川

自2015年我市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以立法回应社会民生诉求,先后制定13部地方性法规,囊括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特别是2021年9月以来,市十五届人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一极三城”建设“四个梧州”奋斗目标,加快地方立法步伐,用3年时间制定7部并修改1部地方性法规,占我市法规总数的62%,使立法工作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立法护航产业发展

六堡茶产业是梧州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随着六堡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品牌仿冒、工艺标准不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广大茶农、茶企对立法的呼声也越发急切。

为保障产业良性发展,加强对梧州六堡茶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六堡茶文化保护立法项目列入五年立法规划,2020年起启动《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经过广泛收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对条文的精细打磨,2021年11月30日制定出台《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作为广西首部茶文化保护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条,因地制宜设立六堡茶文化核心保护区及文化保护区,设立保护名录扩大保护范畴,保护茶船古道特殊历史文化载体,拓展老茶树立法保护,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

在法治的护航下,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越发稳健。截至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超40万亩,年产茶4万吨,综合产值超250亿元。“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5.07亿元,品牌收益、强度及发展力均跻身全国前十。

以立法赓续红色文化

梧州是中共广西地方组织的策源地,有着广西党史上的“18个第一”,现有红色文化遗存389处(件),这些红色文化遗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梧州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为了促进我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梧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立法项目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经过多次充分座谈、论证、实地调研,2023年6月9日市人大制定出台《梧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为规范我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利用等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

条例实施以来,市文旅部门整合全市43处重要红色资源,创建52个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教育和劳动教育基地,打造多条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参与研学人数达12.34万人。“中共广西组织诞生地”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入选自治区革命主题游径,李济深故居、梧州中山纪念堂等革命文物也作为游径点入选“桂东南革命英雄”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等游径线路。我市“大同酒店旧址修缮工程”获评2024年度广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以立法回应民生关切

2024年7月1日,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梧州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规定》正式实施。

作为我市首部聚焦文明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从激励保障、文明宣传、社会信用、网络管理、交通管理、校园建设、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环境卫生、乡村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政府及部门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突出建体系、及时治、规范处、常态管的协同合力,形成市域文明治理的管理闭环。法规实施后,我市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基层干部积极性被激活,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市民满意度持续走高。

十年间,我市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

优化便民服务,制定出台《梧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为解决农贸市场主体责任不清、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农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呵护城市绿化环境,制定出台《梧州市中心城区绿化条例》,为建设绿色、宜居、美丽梧州提供制度保障。

破解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出台《梧州市电动车停放充电消防安全规定》,用法治力量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等日常管理。

……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十年来,梧州市人大立法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立法推动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从探索实践到成熟完善,一部部接地气、解难题、惠民生的地方性法规落地生效,既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法治需求,也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