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冼振宇
编者的话:
八十载栉风沐雨,八十载矢志如钢。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从聚民众之星火的先驱志士,到洒碧血于疆场的梧州英烈……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梧州这片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铁骨铮铮的忠魂与滚烫沸腾的热血,铸就了巍然永峙的抗战丰碑。
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讲好中国抗战历史和梧州抗战故事,本报即日起推出“铭记梧州抗战英烈——抗战风云·铁血英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讲述梧州组织民众投身抗日洪流的英勇事迹,追忆梧州籍抗战英烈浴血山河的铁血壮歌,让炙热的文字穿透岁月,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梧州篇章的磅礴力量。
7月初的鸳鸯江畔,晨雾如纱缭绕,随着朝阳升起,灿烂的阳光拨开云雾,黄绿分明的鸳鸯江便显露出来,这是大自然赋予梧州的一抹亮色。
回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片土地也曾迎来另一道“曙光”——广西党组织派党员梁寂溪来梧开展工作,对当时已遭受敌人严重破坏、党员离散的梧州党组织进行恢复和重建,让中断的革命工作重获生机与希望。
《中国共产党梧州历史》(第一卷)编纂组成员、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黄海和介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院校广西师范专科学校(今广西师范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梁寂溪很早就领悟到这一点。
1936年2月,梁寂溪被安排到梧州初中(今梧州一中)教书。“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不久,梧州群众抗日救亡爱国热情高涨,党组织向梁寂溪传达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指示他利用国民党桂系军阀打着“抗日反蒋”旗号实质争权夺利的社会环境,对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启蒙工作。
于是,梁寂溪与几位进步教师、梧州《民国日报》的编辑商量,筹办生活文化合作社书店,联合上海生活书店等进步书店,销售新兴社会科学书籍和各种进步报刊。为了不引起特务的注意,书店还经营大中小学的课本及文具用品。该书店逐渐成为梧州青年聚会碰头的据点和学习阵地。
就在群众爱国热情愈发高涨之时,在梧州办学的广西大学几名反动学生纠集三十多名思想顽固保守的学生,要求校长马君武禁止学生读课外书尤其是进步书刊,随后引发了一场关于青年学生是否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辩论。
在辩论中,梁寂溪以“石松”为笔名,在梧州文化界有影响力的社团宵征社的出版刊物上发表观点文章,直指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怎能埋头读书,又怎能不闻不问国家大事而言救国?!”
这场辩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让梧州群众的抗日救亡呼声更高。同时,梁寂溪通过团结进步学生,争取到马君武的支持,使原先立场处于中间状态的教授、学生也逐渐转变态度,全市抗日救亡队伍不断壮大。
1936年10月,上级党组织负责人走水路从南宁到桂林,路过梧州时,听了梁寂溪的汇报,认为在梧州重建党组织的条件已成熟,决定把上海、广东、中央北方局分散在梧州活动的党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随后,在梁寂溪的大东路住所,中共梧州特别支部得以重建,梁寂溪担任书记。
此后,梁寂溪领导新的战斗集体,带领梧州群众开展追悼鲁迅先生大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得到社会各阶层群众拥护。在西安事变后,梁寂溪组织发动两千多名梧州青年开展反对内战、要求团结抗日的示威大游行,游行队伍沿竹安路(今骑楼城牌坊一带)、五坊路、桂北路、大中路前进,一路高呼抗日口号、高唱救亡歌曲,嘹亮声音震撼了整座梧州城。